西南联合大学:战火中的奇迹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牧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平、津危急。而这一地区集中了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 ,西南联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平、津危急。而这一地区集中了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教育部拟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为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委。1937年底,南京沦陷,不久武汉告急,长沙遭遇空袭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为了避免损失,长沙临大决定西迁昆明。这次迁徙主要靠步行,师生们沿途实行军事化管理,其艰难可想而知,因此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长征”。1938年4月2日,教育部正式改长沙临时大学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除原有文、理、法商、工学院外,增设师范学院。至此,全校共有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班和一个先修班。

图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今在云南师范大学

  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开课。开学初,联大师生全都住在租借的房子里,文、法两学院在昆明甚至没有立足之所,不得不设在专县。次年昆明西郊新校舍竣工后,5个院才全部在昆明集中。新校舍条件十分简陋:教室是铁皮屋顶,雨天叮咚作响,窗栏也没有安装玻璃;宿舍是一排排低矮的茅草屋,每间草屋内摆着20张双层床。校南区的几排砖墙平房就是理学院的实验室,实验设备极为缺乏。工学院、师范学院都住在会馆或旧厂房里,拥挤不堪。随着时局的恶化,昆明的物价节节攀升,货币贬值严重,而国民政府给学校的拨款实在是杯水车薪,联大只有依靠贷款勉强维持日常的运转。校长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曾回忆道:“教授的月薪在1936—1939年还能维持三个星期的生活,到后来就只够半个月的用了。”教授尚且如此,从沦陷区来的学子们就更加困难了。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西南联大为国家贡献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联大的教授、副教授大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正值壮年。他们不仅知识面广博,知识结构新,而且多数人学贯中西,融通古今。在理工科教师中,也有不少具有丰富人文知识的人,如物理学家吴有训深谙哲学,数学家华罗庚对中国古典诗词颇有研究。文科方面有冯友兰、闻一多、王力、金岳霖、吴晗、冯至、钱钟书、沈从文等,理科方面有华罗庚、陈省身、江泽涵、吴有训、吴大猷、周培源、赵九章、赵忠尧等——众多一流学者都集中在这所大学,且“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在世界上实属罕见。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说,西南联大能够不聘外国教师,而在许多方面都超出教会大学的学术水平,就在于有一支高水平的中国教师队伍。而联大的学生也有很高的素质,在实行联大、浙大、交大、中大、武大5校联合招生时,由于青年们仰慕联大强大的教师阵容和优良学风,成绩优异的学生大都将其作为首选。甚至有一些已在别的大学读书的学生通过新生插班考试转入联大学习,如李政道就是从浙大来的。

图2 西南联大图书馆

  课程设置方面,联大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为指导原则,课程结构上体现出文理贯通、重视基础的特色。联大为全校的大一新生设置了共同必修课,除教育部所规定的党义外,还有国文、英文、通史、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三选一)、逻辑(算学、论理学二选一)。学生管理方面,除要求学生遵照学校制定的守则,对其在校内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采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方式,注重“自治的启发”与“同情的处置”。学生在自由的空气中展开各种各样的课余活动,社团林立,壁报满目,讲座、晚会连续不断。科学研究方面,理科成果中有不少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如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吴有训关于X射线散射光谱的研究、吴大猷的《多元分子振动光谱和结构》、周培源的湍流理论研究等。

图3联大中文系全体师生在系办公室前合影 

  总的说来,西南联大融合了三校原来的传统精神,即北大的民主自由、清华的生动活泼、南开的严谨实干。1938年11月30日,联大第95次常委会经过讨论,决定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联大师生克服重重困难、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精神,很好地体现了校训的内涵。同时,他们还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团结意识。师生们常借助社团这一群体组织方式,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也宣泄郁积在心中的国忧家恨,较具影响力的有群社、冬青文艺社、引擎社、文艺社等。其中,冬青文艺社是联大最有影响的文学社团,成员聘请闻一多、冯至、卞之琳等现代文学名家担任指导教师,出版专门刊登杂文的《冬青》壁报,对国统区的社会现实进行尖刻的剖析和批评。

  1946年5月,西南联合大学结束,三校北归复校。联大师范学院留在了昆明,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即今天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西南联大在昆明的八年,是艰苦卓绝的八年,也是成就辉煌的八年。这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学校,实在是战火中的一个奇迹!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