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私塾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牧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04年6月,江苏学务处委员沈戟仪在川沙龚镇创立私塾改良会,拉开了私塾改良的序幕。 ,近现代中国的私塾,
 

  私塾是指中国旧时由民间个体设立的教学组织机关。它是春秋战国时期伴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而出现的,人们通常认为始于孔子在家乡曲阜开办的私学,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私塾在唐宋时期基本普及。按施教程度的不同,私塾有蒙馆、经馆之分,其中较活跃的是相当于小学性质的蒙馆。在教学内容上,私塾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作为识字用的基本教材,同时教授进退扫洒的礼节、耕种稼穑的常识,以及浅显的历史、地理和算术知识。接受上述教育后,有志科举的学童再进入经馆学习“四书五经”和封建社会的法规。在教学方法上,则以背诵为主,若要求讲解,或看塾师的兴致,或须加收学费。

图1 清代的私塾

  私塾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将教育普及到了普通民众之中,对提高老百姓的整体素质意义很大。然而,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向西方学习”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西方教育模式渐有取代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趋势,私塾开始面临去留与否、改良与否的问题。“新政”期间,清政府决心大力发展新式学堂,但这个过程并不顺利。一方面,经费、师资的缺乏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限制了学堂的发展,而私塾简单、灵活、学费低廉的特点能够满足社会底层对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因为中国传统初等教育一直是靠私塾来完成,人们当时对私塾还有很强的信赖感,对新式学堂则十分怀疑,甚至认为“开设新学堂,殆将引诱我家子弟,使吃洋教也”。于是,经过一番利弊权衡,兴学官绅决定采取一种折中方式,即对私塾实施改良。

  1904年6月,江苏学务处委员沈戟仪在川沙龚镇创立私塾改良会,拉开了私塾改良的序幕。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社会上很少再有经馆,剩下的几乎都是蒙馆。此后,清末学部、中华民国教育部不断加大对私塾整理和改造的力度,陆续颁布了一些法规:1910年晚清政府学部《改良私塾章程》;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整理私塾办法》;1915年袁世凯颁布的《教育宗旨令》和《特定教育纲要》;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改良私塾办法》。改良的内容涉及管理体制、教材、课程设置、塾师素质等多个方面,总的说来,就是使私塾制度化、正规化,在教学内容上有选择地引进西学,在教学方式上更加灵活多变,向近代的小学教育看齐。1912年《整理私塾办法》中称“私塾在小学发达之后,自当归于消灭”,而实际上,整个民国时期,私塾的数量一直非常庞大。1915年时,全国初等小学性质的私塾有近3万所。1935—1936学年度,全国私塾大约有11万所,学生180多万人。在公立小学难以设立的地方县乡,私塾呈发展态势,有增无减。这些私塾中的大多数其实没有完全放弃蒙学教材,对新开的常识课也不甚注意。由此可见,尽管1909年5月24日《申报》称“现在之私塾非昔日可比,间有一二善趋时尚者”,但事实上,私塾改良的成效并不乐观。这种结果表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本质上,近代中国的私塾是从传统私塾向近代小学过渡的教育机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和西方近代办学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有些地方还有私塾存在,国家将其视为一种私立学校,纳入改造的对象。1949年12月,教育部钱俊瑞副部长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示:“对中国人办的私立学校,一般采取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方针。”1952年9月,教育部指示各地接办私立中小学,私塾有的被并入小学,有的则主动关门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办学逐渐成为热潮;而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得私立学校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但是,同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民办教育所占比重还比较小,生源质量、办学思想、师资水平等还有待提高。

图2 苏州菊斋私塾的教学场景

  21世纪初,随着“国学热”的升温,私塾教育再度兴起,在发达的中心城市甚至一度成为时尚。2005年10月,张志义在苏州开设“菊斋私塾”,塾师身穿长衫,向学生讲解《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蒙学教材,穿插讲授古乐、书画、茶道。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还提醒我们反思中国现代教育的诸多缺陷。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