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30年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牧原 查看:
党中央、国务院对《纲要》的制定工作高度重视,专门成了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国务委员刘延东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共有教育部、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人事与社会保障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农业部等14个部级单位参与了《纲要》的制定工作。国务委员刘延东兼任工作小组组长,教育部部长担任工作小组副组长,《纲要》的起草工作由刘延东代表小组主管。十四个部委的副部长担任工作小组成员。温总理对《纲要》的起草从始自终都非常关心,他说: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不是财富,而是人才,是全民的素质、知识、能力和道德;《纲要》既要反映国家的意志决心、战略眼光和思路,又要让人民看到希望,增强对中国教育的信心。总理在《纲要》启动前后多次召开座谈会,仅在征求意见稿定稿以前的1月底到2月初期间,就在中南海召开了5个座谈会,每个座谈会都长达数小时。
图1 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汇报
《纲要》从酝酿到出台,一直都受到舆论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热情参与,被认为是中国教育史上民众参与度最高的纲领性文件。从10来岁的小学生到91岁的耄耋老人,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都积极参与到公开征求意见工作中。2009年年初首次网上征集意见,收到反馈意见110万余条,收到意见的规模在教育部历史上是空前的。2010年文本征求意见稿成稿后再次广泛征求意见,从2月28号到3月17号为止,仅教育部起草办公室意见征集组收到的意见建议将近2万条,其中网上帖子1.3万,电子邮件5000多封,总字数超过1000万字。从参与《纲要》制定的人员情况来看,这次规划调研一共成立了11个重大问题专题组,每个专题组下面有4个左右的子课题,参加11个专题调研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有500多人,参与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的有上万人之多。在制定过程中,相关起草稿也同时发给各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长、教育厅长,以及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党委书记,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广泛征求了意见。
图2 《纲要》的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回顾中国教育近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有两个历史性文件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是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小平同志亲自推动的。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中国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小平同志在会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要有人才和科技的保障,因此要马上着手制定教育和科技发展战略。半年后就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中提出了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提出了要改变传统的“一统二包”的传统教育体制,要放权,即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要发动企业、行业、全社会参与教育的改革发展,支持教育。这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始。第二个历史性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3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确立了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强调加快经济发展要靠科技、人才和教育。关于教育,十四大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明确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要进一步加大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招生考试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都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出了发展民办教育的16字方针。
这次制定的《纲要》是对教育改革发展起全局性、系统性影响的第三个文件。《纲要》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可见,《纲要》将对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中国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广泛而又深刻影响。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