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美术学校到中央美院(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牧原 查看: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央美院承担了大量政府下达的美术创作和设计任务。这些作品中,有的作为新中国美术界最高水平的代表,被展示于各大国家机构和国事场所,为民众所熟知。例如:
一,国徽。1949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向全国征求国旗、国徽及国歌词谱的启事。由于挑选不出合适的国徽图案,负责征集图稿的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国立北平艺专都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北平艺专设计组由张仃、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人组成。经过反复比较,终于选定由梁思成在张仃的图案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国徽图案,其内容是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
二,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初期,中央美院的一批优秀画家参与了浮雕画稿工作。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画稿有《渡长江》和《南昌起义》,后者由中央美院原油画研究班主任王式廓设计。据当时参与浮雕创作的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生李祯祥回忆:“经过对古今中外许多浮雕进行的分析研究,确定现在的风格,即浮雕人物比例适当,场面宏伟、生动活泼,表现内容深刻,与广场建筑不仅在色彩上,而且在比例上、体量上均比较协调。”
三,人民币。1950年,中国第二套人民币开始规划设计,时任中央美院美术干部训练班班主任的罗工柳担任总体负责人,本校教师周令钊、王式廓共同参与。周令钊首先考虑在设计上突出民族特色,于是从北京各大名胜古迹中寻找灵感,如环绕面额的纹样基本用“唐草”,2元背面的景框受到了故宫窗格图案的影响,3元背面的纹饰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装饰。此后,第三、四套人民币的设计工作也是由中央美院的教师完成的。
图3 中国第二套人民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美术教育已从纯美术为主的单学科转化为多学科的综合美术,从较封闭的学术氛围走向兼容并蓄的国际学术平台。20世纪90年代,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为首的一些美术院校开始开设与设计相关的专业,如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建筑内外环境设计等。如今,中央美院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这类专业。目前,中央美院基本实现了构建学科齐全的综合性美术学院的构想,以造型、设计、人文学科为核心,成立了中国画、造型、设计、建筑、城市设计、人文6个专业分院,逐步形成了造型艺术、设计建筑、艺术人文三大学科群。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