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昆明重九起义的成功与武昌起义的不足(3)
辛亥革命网 2021-05-06 15:14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国庆 查看:
清廷惊恐万状,不得已将已被撵回原籍的袁世凯重新起用,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授以军政大权。
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当即向湖北义军示以颜色。十月底,袁世凯下令冯国璋猛攻汉口。十一月二日,义军难以抵挡北洋军的进攻,汉口失陷。十一月二十七日,汉阳保卫战失败。北洋军占领汉阳,继而以猛烈炮火轰击武昌。武昌岌岌可危,失守在即。
正是由于军事上的节节失利,革命党人被迫与袁世凯议和,使之如愿以偿登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宝座,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二、云南军政府与湖北军政府之比较
昆明重九起义胜利以后,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蔡锷、李根源、罗佩金、殷承瓛等人认为,起义成功,云南光复,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建立新的政权,担当起领导全省、革故鼎新的重任。
11月1日,起义官兵在昆明五华山两级师范学堂所在地组织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又称“大汉云南军政府”),公推蔡锷为云南军都督,随后传檄全省,通告全国。(重九起义前三天(10月27日),滇西同盟会领导人张文光在腾越(腾冲)发动武装起义获得成功,于次日建立革命政权,各界代表一致拥护张文光革命义举,公推张文光为滇西都督。“重九起义”之后的11月1日,赵又新、朱朝瑛领导、组织了“临安起义”,取得成功后又迅速进军蒙自、个旧,进而平定南防各属。不几日,全省纷纷易帜,归顺、服从云南军政府,至此,云南彻底结束了清朝252年的统治,全省光复。在当时为数不多的几个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中,云南全省很快全部为革命党人所掌握,堪称独一无二。
云南军都督府一成立,即向全省、全国发表声明,云南起义的宗旨是要“铲除专制政体,建立善良国家,使汉、回、满、蒙、藏、夷、苗各族结为一体,维持共和,以期巩固民权,恢张国力。”军政府的政纲是:一、定国名曰:中华国。二、定国体为民主共和国体。三、定本军都督府印曰: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之印。四、军都督府内设参议院、参谋部、军务部、军政部。五、定国旗为赤旗,心用白色中字(后奉中央政府令改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六、建设主义以联合中国各民族构造统一之国家,改良政治,发达民权,汉、回、蒙、满、藏、夷、苗各族视同一体。七、建设次第,由军政时代进于约法时代,递进而为民主宪政时代。云南军政府还发布了《讨满洲檄》,檄文重申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同时还申明:“有渝此盟,四万万同胞共击之。”
如此鲜明地站在同盟会的立场上,宣布自己的施政方针,在全国极为罕见。这充分说明,“重九起义”是一次同盟会领导的革命,其贯彻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非常坚决、彻底,在当时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云南军都督府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省一级政权机构,其组织是比较完备的,有权威的,其施政纲领也比较符合人心,社会秩序在当时是相当稳定的。蔡锷曾回忆说,在辛亥起义过程中,全省各地虽“历经血战”,然而“均为时甚暂,秩序立即恢复,内外无间。”“同袍率能和衷共济,士民翕然归向,用是乱麻棼丝,迎刃以解。”[10]因而,“时天下纷纷,或苦兵,或苦匪,或苦饷,而滇中宴然。”[11]在全国起义各省中,云南堪称表率。
云南军都督府成立以后,没有发生过大的乱子,更没有出现类似湖南、贵州那样的立宪党人政变事件。都督府内部机构的变化,官吏的更迭,也是通过正常的程序,或由议会决定,或由都督府和有关负责部门任命。应当肯定,在辛亥响应武昌起义后建立的各省新政权中,云南军政府是比较纯粹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在全省军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为随后进行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云南军都督府成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进行了某些具有民主主义色彩的改革。蔡锷认为,一切政务,非统筹全局以定缓急轻重之序,非严立规章(否则)断难免始勤终怠之虞。
蔡锷设置了军都督府政务会议,订于每周星期三照例举行。自都督以及省内各机关人员,及省议会议员、参议处参议,皆举代表莅会筹议,讨论本省一切重大事宜。凡是讨论决定之事项,由都督下令各机关单位,限期办理。这样,除了少数决议事项因财政所限,未能实现以外,大都皆已遵办。自此,“前清官吏敷衍因循之习,廓除殆尽矣。”[12]
云南军政府所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省内政务方面,大量更新人事。
都督府从都督到各部、司、局的主要负责人,基本上都是同盟会员或同情革命的人士,同时撤换了一批贪污腐败的县知事和其他地方官吏,任用青年知识分子代替他们。在军队中也任用了一批青年军官。蔡锷说,辛亥起义后,云南军都督府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更换重要各地方行政官”。至于地方行政,虽暂沿府、厅、州、县名称,然对府、县同城者,则裁县而由府兼摄县事,改腾越厅为县,为日后统一县治创造条件。对沿边土司地区采取渐进方针,以兴教育、修道路、务垦殖、试办警察、收揽法权入手,设南甸、干崖、陇川、盏达、猛卯、户撒、腊撒、上帕、知子罗、苍蒲同等十处行政委员以领其事,为改土设流打下基础。
(二)、在财政方面,整理财源,节约开支。
云南系边远山区省份,生产比较落后。在清代,云南岁入不过300余万两,而岁出约需600余万两。辛亥起义后,虽然秩序较好,省库财政幸未损失。但是,各省独立,协饷骤停,中央亦不能协济,加上援川、入黔、援藏,支出浩繁。为此,军都督府决心增开财源,节俭支出。首先,整顿厘税,剔除陋规,使厘税收入点滴归公。其次,开设富滇银行,并设分行于下关、昭通、个旧各处,基金充足,纸币流通亦有了保证,财政信用提高。再次,审查支出,设会计检查厅,凡预算决算皆财政司编制,而用款之当否则必经会计检察厅之检查。此外,还有裁撤浮冗机关,举办救国公债,遣散军队,以及节俭奉给等。这样,不仅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每年政费可节省五十余万。”[13]“综计节流所入,不下百万,开源所入,约计当二百万之谱。”这样,滇省财政,“尽可自立,不必如李合肥(李经羲)之逢人乞贷,哓哓纠缠也。”[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