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的文化史研究之旅(7)

辛亥革命网 2021-04-15 09:34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周积明 查看:

在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史研究的40年历程中,冯天瑜是无可争议的前列人物。他不断开拓新领域,提出新创见,锐意精进,学术影响力弥深弥远。

  “经济”,非今日“经济”概念,而是与“经世”相通,意指“经世济民”。乾嘉时期既有姚鼐的“义理、考据、辞章”说辞,又有王鸣盛“义理、考据、经济、词章”之说,由此,学界形成又一条新的学术路线。其后,姚莹、夏炯、曾国藩都有“义理、考据、经济、文章”之倡。

  “经世”或“经济”是儒学文化传统,历代儒者无不反复强调“经世”,声言“儒者之学,以经世为用”;“儒者之学,务为经世”,古代士人也往往自况“少习经世之学”“少负经世之略”“素抱经世之志”。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中,这一传统深入骨髓,并经由梁启超、冯永轩传递到冯天瑜身上。“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为现实而学术的文化基因深植于他的灵魂。”[27](P189)他撰《中国文化史断想》是因为“从建国初到七十年代初末,冠以‘文化’的著作出版不过两三本,这与‘泱泱大国’兼‘文明古国’的‘我中华’是何等不相称!与世界各国在同一时期文化学和文化史研究云兴霞蔚的盛况相去何止千里”[4](P2)。他写作《中华文化史》,是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我们探索中华文化的过去,正是为着真切的把握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传统,考察中华文化现状的历史渊源,从而较有依据地观照中华文化未来的走向。”[22](P6)他撰写《中华元典精神》,是为了探寻中华元典所蕴含的民族原创精神的现代转换,以及对世界文化健康发展所能提供的精神营养。他著《文化生成史》,是要从过去时的“守护”,导引出未来时的“瞻望”,“理性地认识自国文化的优劣长短,动态地摆正自身的世界位置,明辨人类文明大道,把握中华复兴的航行方向,坚定前进”[7](P9)。“封建”概念的考论更是具有重大的现实针对性,与历史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关联,故对其考索探究、阐微决疑,既非细事,也非易事[25](P2)。遍观冯天瑜的所有论著,从来不是与当代隔绝的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孤芳自赏、自说自话,而是皆基于历史和现实的问题意识,渗透了炽热的经世情怀。

  冯天瑜曾言:“天将降大任于治史者,必先精其义理,苦其考据,擅长词章,并致力于三者间的‘相济’,于宏大处着眼,从精微处着力,方有可能成就‘表征盛衰、殷鉴兴废’的良史。”[34](P34)此说固然是论学问要则,但更是夫子自道。其间“表征盛衰、殷鉴兴废”八字,正是经济之学之意蕴。以义理、考据、词章、经济相济而用,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智慧。如此,方可求为“有体有用之儒”,“斯可以名一家之学”[35](P9)。正是在充分熔铸义理、考据、词章、经济的基础上,冯天瑜为中国当代文化史贡献了一流的文化史论著。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有一句名言:“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冯天瑜是一位文化史学界的老兵,是一位从不向生活和病痛屈服的战士。在他的论著中,生命之树常青,他将永不凋零。

  (本文撰写过程中,湖北大学丁亮博士与硕士生乔秉睿协助处理技术问题,特致谢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编译. 文明和文化. 国外百科辞书条目选译. 北京: 求实出版社,1982.

  [2]刘守华: 一本有鲜明特色的神话学论著——读冯天瑜的上古神话纵横谈.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3]冯天瑜. 上古神话纵横谈.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4]冯天瑜. 中国文化史断想.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5]瞿林东. 中国古代文化的世界意义——读中国古文化的奥秘. 中国文化报,1987-05-17.

  [6]王建辉. 中国古文化系统的溯源与鸟瞰——《中国古文化的奥秘》读与评. 中国图书评论,1987,(2).

  [7]冯天瑜. 中华文化生成史.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8]田汝康,金重远. 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9]冯天瑜,姚彬彬. 中国文化元典十讲.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20.

  [10]冯天瑜.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11]冯天瑜. 明清文化史散论. 武汉: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

  [12]冯天瑜,谢贵安. 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13]冯天瑜. 东方的黎明——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历程. 成都: 巴蜀书社,1988.

  [14]冯天瑜. 张之洞评传. 郑州: 河南教育出版社,1984.

  [15]冯天瑜推出新版张之洞评传. 新华网.[2020-09-03]http://www.hb.xinhuanet.com/2020-09/03/c_1126448975. htm.

  [16]冯天瑜. 辛亥武昌首义史.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17]冯天瑜. 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序.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18]冯天瑜. 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的历史警示与当下启迪. 文化软实力,2018,(6).

  [19]茅家琦. 颇有奥义——评冯天瑜著《“千岁丸”上海行》.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4).

  [20]方维规. 概念史研究方法要旨//新史学:第 3 卷. 北京: 中华书局,2009.

  [21]李里峰. 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福建论坛,2012,(5).

  [22]冯天瑜. 中华文化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3]冯天瑜. 语义的文化变迁.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4]冯天瑜,余来明. 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现状与未来. 上海社会科学报,2007-08-16.

  [25]冯天瑜. 封建考论.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6]冯天瑜. 与三先生议“封建”. 人文论丛,2020,(1).

  [27]傅才武. 中国文化史探究集.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8]张岂之. 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 第 11 卷. 长春: 长春出版社,2016.

  [29]李根蟠.“封建”名实析义——评冯天瑜“封建”考论. 史学理论研究,2007,(2).

  [30]郑大华. 史学研究的重大成果——读冯天瑜教授新著《“封建”考论》. 社会科学论坛, 2007, (4).

  [31]李慎之,何家栋. 中国的道路. 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

  [32]胡楚生. 清代学术史研究. 台北: 学生书局,1988.

  [33]江藩. 有考据之学第三十五//经解入门: 卷 6. 天津: 古籍书店,1990.

  [34]冯天瑜. 地老天荒识是非//张艳国. 史学家自述. 武汉: 武汉出版社,1994.

  [35]夏炯. 乾隆以后诸君学术论//夏仲子集: 卷一. 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1925 年铅印本.

  (周积明,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