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到合 由敌变友——黄兴与梁启超(2)
辛亥革命网 2014-11-10 09:51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邓江祁 查看:
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28日,在汉口战事最为紧张之际,黄兴抵达武汉,担任民军战时总司令,指挥武汉保卫战。在此期间,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黄兴出任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和参谋总长。p/>
面对国内形势风云变幻,流居海外的梁启超逐步转向拥护共和,“无日不欲奋飞内渡”[4](P618),特派汤觉顿先返国,探询一切。而清政府和袁世凯为牵制革命派,也都想拉拢梁启超,希望其回国效力。1911年11月16日,袁世凯组成其“责任内阁”时,为了表示“不遗贤才,共济时艰”的姿态,任命梁启超为司法副大臣。但梁启超由于国内形势未定,加之对袁世凯犹存戒心,不敢贸然回国,当即电辞。23日,清政府发布明谕,由驻日使馆转梁启超“敦促就道”。 [4](P569)梁启超则通过使臣汪大燮以病急为由恳请开缺。此后,袁世凯又多次电催梁启超回国,均被梁启超推辞。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13日,孙中山提出辞职,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梁启超决定利用袁世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于是就财政、政党等问题致书袁世凯,为其出谋划策,以为其返国作铺垫。袁世凯即复书,述想念之殷,表倚重之意。[4](P619-620)
在袁世凯催促梁启超回国的同时,海内外立宪党人也纷纷致书梁启超,建议梁积极行动,尽快回国与袁联手,因人成事。1912年1月,汤化龙、林长民、孙洪伊、黄可权、向瑞琨、张嘉森等发起共和建设讨论会于上海,他们多与梁启超有旧,所以该会成立后除由孙洪伊介绍梁启超入会外,会中负责人员常与梁书信往还,讨论各种问题,并将梁启超于4月和6月所著之《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财政问题商榷书》两书付印行世,隐然有以梁为该会党魁之意。为了促使梁启超尽快回国并为之营造良好的政治和舆论环境,5月27日,经汤化龙、汤觉顿、孙洪伊等人策划,由梁启超弟子、云南都督蔡锷出面向黎元洪和湘、闽、苏、浙、川、黔、桂、奉、陕等省都督发出征求意见电,请求联名呼吁当局邀请梁启超回国参加国家建设。在得到一致赞同之后,蔡锷又于 6月5日,通电袁世凯、国务院、黎元洪、黄兴和各省都督,历数梁启超自甲午战后宣传启蒙的功绩,并为梁启超以前的一些保皇言论予以辩解,要求袁世凯敦请梁启超回国,并“优予礼遇”。[5](P648-649)接着,黎元洪等人起而响应,致电袁世凯和参议院,提议应起用梁梁启超,“民国用人应勿拘党派,梁启超系有用之才,弃之可惜,保皇诬说,不应见之民国”。 [4](P645-646)一时间,迎梁回国即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在梁启超回国问题上,革命党内部却意见并不一致。张继、刘揆一等人表示欢迎梁启超归国。5月28日,他们联名致电梁启超:“国体更始,党派胥融,乞君回国,共济时艰。”[4](P644)而胡汉民则通电表示坚决反对:“梁某生平,小有才,毫无实学,贪鄙狡诈,惟利是视。始则挟窜逐之愤,丑诋清后,继则冀清帝复位,摇尾乞怜。迨明知无可希望,犹复藉行将召用为词,诈取财物,任情挥霍,苍黄反复,小人之尤。……以民国初建,根本未固,断不容此等佥壬窃位其间。”[5](P650-651)而黄兴此时对于梁启超这个昔日的政敌的态度与张继、刘揆一、胡汉民均为不同。在1912年9月袁、孙、黄北京会谈期间,黄兴曾表示对梁启超所支持的共和建设讨论会甚为推重,并表示“深愿与该会握手” [6]。同时他对梁启超回国一事也极为关注,当旧友杨度希望他出面为梁启超回国做工作时,黄兴并未拒绝,希望借此机会能与梁启超见面。为此,黄兴与张謇10月初在天津等了梁启超三天,但由于要参加10月10日在湖北召开的开国纪念会,不得不在梁启超到达天津的前一天南下赴鄂。[4](P651)临行前,黄兴给杨度留下一信,托他向梁启超转告其对梁的“忠告”:
皙子我兄大鉴:
顷谈甚慰。已决改乘津浦车,怱促不及走辞,殊深慊仄。惟弟于梁氏甚爱之,足下既为之介绍相见,弟亦甚愿一谈,以尽忠告之义。惜不能相待,特再述鄙意,乞为转达,幸甚!幸甚!
梁氏此次来津,据外界传闻,有谓其欲谋揽政权者,有谓其欲在津组织杂志者。方今国体更张,五族人民皆得享共和幸福,况梁氏久羁海外,至今始能归国,谅我国人当无歧视。但梁氏数年以来,对于改造民国反对最力,当武汉起义之时,全国人民均为共和奔走,独其师康氏,犹复函致其党徐氏极力破坏,不惟见诸言论,并在广东纵其徒党实行扰乱,及南京政府成立之时,梁氏又在日本开会演说,肆意诬蔑,唆使侨民不为民国捐助饷糈,以图破坏。凡此悖谬诸事,国人皆知,虽欲为之掩饰而不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