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商会与辛亥革命(6)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朱英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清末林林总总的社团当中,以实业家为主体组成的商会可谓独具态势。它不仅遍及全国各主要大中城镇,而且广泛涉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一,由于各地商会的政治表现不一致,因而其作用与影响也不大相同,故不能简单地同日而语。

  其二,在肯定某些商会政治态度发生变化,对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消极表现以及给革命最后失败所带来的隐患。

  此外还应注意到,上述商会对革命的支持是非常短暂的。各地区光复之后,商会虽曾一度协助革命政权维持社会秩序和恢复市面,并劝募商家捐款,对普遍面临财政危机的各地方革命政权有所资助。但是,当南北革命和反革命双方形成对峙局面时,趋时善变的商会资产阶级在其政治动向的天平上随之发生倾斜。曾几何时,支持革命的态度尚属比较鲜明的汉口商会,在清军放火焚烧汉口之后,即公开表示不愿承受资产阶级社会降生时所必须经历的阵痛苦楚,声称:"商等遭此大劫,无所归依,现拟结一难民团。不问其为何政府也、但知有抚我者而归附焉。"(《时报》1911年11月13日。)这种表现,可谓典型的商人政治哲学的绝妙反映。面临着在南孙北袁两个政权中究竟选择哪一方的转捩性关头,各商会资产阶级所考虑的唯一选择标准是实力。而袁世凯不仅早以历行"新政"的迷离形象,获得了资产阶级的好感,在镇压革命的过程中,更显示了他所拥有的北洋军事实力,财政上又有帝国主义作后盾,因此,他们自然将选择的砝码偏向了袁世凯一边。而对处于困境之中的孙中山革命党,则持消极抵制与不合作态度。

  孙中山组建临时政府之后,首当其冲遇到的最大难题仍然是经费无着落。在军需急于星火,筹款难于登天的艰难处境下,临时政府主要采取发行公债、军用钞票以及向外借款的办法临时支撑维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商会对孙中山革命党的不满倾向愈益加剧。其原因首先是社会治安的混乱未很好解决。这一方面是下层劳动群众的经济地位在革命中没有得到改变,其自发斗争仍然踵起不绝,另一方面则是新政权对反动势力的打击不够彻底,土匪抢劫和盗贼骚扰时有发生,就连在孙中山坐镇的南京,同样是"抢劫之案层见迭出"(《申报》1912年2月28日;3月9日;1913年6月5日;8月3.)。其次是商业萧条的愁云惨雾不仅未见消逝,反而更加浓厚。许多地区"银元飞涨,日益加甚,人心恐慌,几达极点","市面萧条,大有江河日下之势"(《民立报》1912年2月24日。),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捐税的重新开征,引起商会资产级阶的普遍反感。

  对孙中山革命党的不满心理,无疑将增加商会资产阶级对袁世凯的幻想。袁世凯伪装赞助共和,"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的诺言,则更似一副兴奋剂,使其陶醉不已。于是,他们争先恐后群起加入"非袁不可"、"非袁不能收拾"的大合唱,胁迫孙中山让位。当孙中山为确保共和,提出定都南京的要求时,几乎南北所有商会都认为是节外生枝,不仅一辞莫赞,反而从中作梗。首先是天津商会公开通电,声称:"若令袁公往南接任总统,北方必有变乱,于民国前途恐多危险"(《申报》1912年2月28日;3月9日;1913年6月5日;8月3.)。北京、天津等地陆续发生"兵变"后,上海商会也以在沪全体商人名义,呼吁"早定统一政府,免再风动云扰,致生意外干涉"(《申报》1912年2月28日;3月9日;1913年6月5日;8月3.)。由于商会以全体资产阶级的面目出现,造成所谓的民众心理,因而其举止言行必然会产生相当的社会影响。孙中山再次妥协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次革命"爆发前夕,商会又希图故伎重演,利用他们的长袖善舞,逼迫孙中山让步。上海商会曾以全国商会联合会总事务所的名义,要求孙中山等人"通电各省表明素志,其有谋为不轨者,一律严拿,尽法惩治",并说什么如是"则爱国之心可大白于天下……不复托名倡乱"(《申报》1912年2月28日;3月9日;1913年6月5日;8月3.)。孙中山不无愤怒地拒绝了这一要求,依然擂鼓猛进,促成了讨袁之伐的正式爆发。商会目的未能达到,则随之与孙中山革命党的矛盾趋于白热化。其领导人一头扎进袁世凯的怀抱,禀承袁氏旨意,"绝断一切与叛党之经济关系",积极帮助"速平祸乱"(《申报》1912年2月28日;3月9日;1913年6月5日;8月3.),极不光彩地充当了袁世凯绞杀"二次革命"的帮凶。事后,袁世凯亲自通令奖励各省商会:"各商界烛其奸邪,绝其资助,遂使逆谋无由大逞,乱事得以速平,曲突徙薪,功匪鲜浅。"(《袁大总统书牍汇编》卷2第70页。)不难看出,在辛亥革命终结的最后一幕悲剧中,商会扮演的是何等角色。

  一场革命运动如果没有比较巩固和强大的阶级基础,是难以获得成功的。作为辛亥革命阶级基础的具体体现者商会及其资产阶级,经济上十分稚弱,政治上畏怯保守,在革命酝酿发展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站在对立面反对革命,当革命进入高潮时他们也只是与革命先驱经历了短暂而淡漠的合作,有的则继续持反对态度,到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势力进行最后较量的决定性时刻,他们又公开与反革命同流合污,共同扼杀革命。显而易见,辛亥革命虽然作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载入史册,但革命仅仅只是少数阶级先驱的活动,从未成为整个阶级主体的历史行动,因而其以失败的悲剧告终也就在所难免。

  【资料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