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商会与辛亥革命(5)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朱英 查看:
更为严重的是,经费的拮据还导致同盟会上层领导人之间的分裂,使革命阵营内部暗藏着的分裂危机日趋尖锐。1907年章太炎、刘师培等人掀起的第一次倒孙风潮,虽有其深刻背景,但导火索无疑即是起于经费问题。1909年,陶成章也因向孙中山索取经费不成,遂率一部分江浙革命党人开始独自经营,重新打出光复会的旗号,并对孙中山施以人身攻击。
其次,在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上革命党人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由于商会对革命持反对态度,广大资本家也随之站到革命的对立面,革命党即因得不到商会和广大资产阶级在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很难在国内公开立足,更谈不上赢得一个比较广阔的地盘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其结果必然导致起义军无法应付外援断绝后的艰难局面,这也是革命党武装起义屡次受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另外,由于缺乏根据地,所需军费枪械主要依靠临时从国外或港、澳输入,为利于接济,孙中山等人发动起义的地点只能选在濒临边境之处,并且大多限于广东及桂、滇等省,于是复又引起内地长江流域革命党人的不满。一系列起义失败后,更进一步使部分革命党人产生了沮丧情绪,这些对革命的深入发展无疑是相当不利的。
3
武昌起义爆发后,早就处在动荡之中的政局进一步失去平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断裂趋势。在汹涌的革命浪潮冲击下,各个阶级、阶层及其社团组织都不得不重新调整政治态度,以求在动荡中保全自已的利益。因此,商会对待清王朝和革命的政治态度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就全国而言,只有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商会继续公开反对革命,其他各地区的商会则大都不同程度地相继转为默认或支持革命。商会的这一转变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实则是出于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
最早面临这一选择的是汉口商会。首义枪声打响的翌日清晨,革命军胜利的旗帜即飘扬在黄鹤楼的上空。但在闻讯武昌起义取得胜利的消息后,汉口商会并未即刻态度鲜明地站在革命一边,甚至还考虑继续协助封建势力维持原有反革命秩序。当从武昌署衙狼狈逃出的湖广总督瑞澂躬临汉口商会,央请设法作苟延之举时,其领导人即拟依其所请举办团练,只是紧接着又接到革命军措词严厉的照会"谓各团保安会,只可防火,不可用军装相抗,违则严究"(《辛亥革命》(五)第192页;(七)第6页。),这才经过权衡转为支持革命军。
至于其他地区商会的资产阶级代表人,在武昌起义急剧引起的社会动荡面前,起初则似大祸降临,无不惊慌失措。当时,各地钱业一片倒闭之风,人心惶惶,秩序混乱。在此情况下,所有商会最先考虑的并非附和革命,而是乞清官府赶紧饬拨现洋,缓解迫在眉睫的金融风潮。有的商会为此召开十多次专门紧急会议。分别呈文各级官府,字里行间不无告哀乞怜之意,对革命则无丝毫赞许之情。其次,不少商会唯恐革命给资产阶级的身家财产带来损失,因而迫切希望保持原有秩序。很多商会的商团,就是在此时正式建立起来的。有的商会一方面派出商团日夜巡逻,严防所谓的"滋扰",另一方面则"以省城人民财产,以及全省商业关系甚巨"为由,请求官府增兵梭巡,保全地方治安(《辛亥革命》(五)第192页;(七)第6页。)。很显然,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后,除首义之区的汉口商会迫不得已在次日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外,其他商会都未曾马上流露出脱离清朝,归附革命的迹向,而是仍然耽于资本家的利益得失,这种表现是与中国资产阶级的畏怯软弱性格相吻和的。
促使多数商会政治态度发生变化,是革命进一步发展而成沛然莫遏之势,其领导人眼看旧的秩序无以维持,清朝寿终仅在指日,方始从权应变。所谓"旧日专制政府政治势力已失,共和政府势力已成","为保持永久治安"(《广东辛亥革命史料》第130页。),实乃商会之所以重新选择政治依靠的真谛所在。正因为如此,各地区革命形势发展程度和阶级力量消长变化的不同,对商会政治动向是否转变以及转变到何种程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革命党力量较强,并发动武装起义的武汉、上海、宜昌、重庆、长沙等地,商会采取了支持甚或参与策划起义的激进态度;在革命力量比较薄弱的江西、苏州、广东(广东革命力量本不薄弱,只是因黄花岗起义失败而分散)等地,商会主要是鼓动和平独立;而在封建势力未受到革命冲击而相对强大的北方,商会则继续与封建统治者沆瀣一气,反对革命。
需要指出,强调商会政治态势的变化,乃革命形势发展使然,并不意味着否定这一转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论是支持革命党起义,还是从事和平独立,在当时都不同程度地声援了革命,进一步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反动统治,因而当予以充分肯定。但是,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有两点也不应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