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对原典精神的发扬(6)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各种政治派别就"革命"的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展开过激烈论战。综观当年时论便可发现,论战双方都以原典为依托,即使保皇派在攻击革命说时,也无法回避原典关于"革命"的论述。梁启超1902年12月着《说革》便援引《周易》和《尚书》中的革命界说,不过,梁氏笔锋一转,主张进行各种局部改革,反对以暴力革命推翻清廷,这实际上走向了"革命顺天应人"论的反面。梁氏有一支生花妙笔,但当他为"保皇"张目时,却遮掩不住与原典精义的背离。与此形成反照,革命派的论述则与原典一脉相通,故尔顺理成章,言之有据。如《江苏》刊发的一篇文章,在论证革命不可免时,征引原典之义,"夏商之不德兮,有汤武之征诛"(季子:《革命其可免乎》,《江苏》第9期,1903年7月。);又如孙中山在驳斥"民智未开,革命不可举行"说时,便以原典为据,滔滔雄辩:
彼曰:"革命之说,原本大《易》。"又曰:"中国固始终不能免于革命。"其言是矣,仍何以又曰:"中国今民智为萌芽时代"?夫大《易》者,中国最古之书。孔子系辞,称汤武革命,顺乎天也。岂由汤武至于今,经二十余朝之革命,而犹得谓之萌芽时代耶?
为说服民众信仰"革命",孙中山可谓苦口婆心,多方论述,而以原典证之便是经常使用的办法。1910年2月他在旧金山的一次演说中讲道:
乃在美华侨多有不解革命之义者,动以"革命"二字为不美之名称,口不敢道之,耳不敢闻之,而不知革命者乃是人之事业也。孔子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此其证也。(《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9页、21页、192页、20页、52页、173页、234页、441页、296页。)
中国虽古来即有"革命"传统,但在森严的专制统治下推翻一个旧王朝,殊非易事;进行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尤非易事。这种困难首先表现在观念的障碍上,在浓重的中古思想氛围下,"谋反大逆不道"、"附从革命则自绝于人类"等等论调阻吓着广大民众,使人们视革命者为"匪党".以孙中山为领袖的革命党人历尽艰辛,运用多种办法突破此类精神网罗。有人着文向"天"宣战,称"中国数千年来之学子,莫不以天为最大之指归,以便为其循词之地。凡遇有不可思议,无可解说之事,辄曰天也天也",该文作者遂发出"革天"号召(《革天》,《国民日报汇编》。)。这自然是当日革命精神昂扬的一种表现。当然,原典早已阐发的"革命顺天应人"说,是那一时期最经常引述的,因为它给新时代的革命志士提供了一个经典性的论据,许多与之对立的反革命论都只能望风披靡。
经过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数年间的宣传,革命观念渐入人心。一位保皇派在1903年着文称:"革命之说,非自今日始。然从前持此议者,仅三数人而已,近则其数渐多,……此前持此议者,仅自与其徒党议之于私室而已,近乃明目张胆于稠人广众之中,公言不讳,并登诸报章,以期千人之共见。"(《革命驳议》,《中外日报》1903年6月8日。)到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更成为国人的口头禅。这固然是党人的宣传之功,同时也与原典中蕴含的"革命"精义大有干系。
被重新刻勒的原典"革命"精义,播扬于中国广袤的大地,终于在这个古老的国度激发了一场具有新的时代意义的革命运动。这种革命,其内容与目标已非昔时可比,诚如当年革命党人所揭诸报端的:
昔之所谓革命,一时表面之更革而已,……乃旧世纪之革命,乃一时一事之革命,乃无进步之革命,乃图少数人权利之革命。若新世纪之革命则不然。凡不合于公理者皆革之,且革之不已,愈进愈归正当。(《新世纪之革命》,《新世纪》第一期(1905年6月22日)。)孙中山则进而概括道:"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9页、21页、192页、20页、52页、173页、234页、441页、296页。)这种革命观是对原典精神的创造性发展,也可以说是原典所固有的革命精义在新时代的飞跃。
【资料来源:《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