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对原典精神的发扬(2)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 作者:冯天瑜 查看: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藉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欧洲近代早期(14-16世纪)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便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形态出现,用古典的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的神本主义,从而完成文化史上的一次跃进。被恩格斯称之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的十六世纪发生在中欧和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对中世纪桎梏人们的宗教秩序的叛逆,其表现形式则是对欧洲人信奉的基督教原典--《圣经》的原始精神的复归。马丁·路德、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家猛烈抨击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并倡言以《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不承认教会享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威,主张教徒个人直接与上帝相通,取消神职人员的中介作用。"文艺复兴"的崇尚古希腊,"宗教改革"的服膺《圣经》,都可以说是"原典精神"的发扬和再造,而欧洲文明正是在发扬原典中赢得历史性进步的。
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中国哲人对此亦有所领悟,古哲且不论,即以站在中国古代与近代分界线上的思想家龚自珍(1792-1841)为例,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龚氏说:
万物之数括于三:初异中,中异终,终不异初。(龚自珍:《壬癸之际胎观》第五。)稍后的经学史家皮锡瑞(1850-1908)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道:
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龚、皮两氏所谓的"终不异初"、"屡迁而返其初",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无往不复"(《易·彖上传》。)思想的发展,其说虽然保留着循环史观的痕迹,却又透露出"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因子,表现出近代早期的中国学人已朦胧意识到:一种文化的蜕变过程中,为了摆脱现状带来的束缚,有着发扬"原本"的趋向,而这种发扬原本,可以开创出民族文化的新生面。
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也即回归并发扬原典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新学家,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秦汉以来的专制社会),崇尚"远古"(尧舜之时、三代之治),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这条路向似可称之"返本开新",或曰"以复古求解放".从思想文化史角度考察,辛亥革命也深刻承接着中国固有的优良传统,革命派的思想和实践将原典的原创性精神发展到一种新的高度,这尤其表现在对于"忧患"意识的沿袭,"革命"精神的弘扬,"华夷之辨"的改造,"民本"、"民生"等观念的新用上。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忧患"和"革命"两点论之。
二
忧患意识是贯穿于中华文化原典的一种基本精神。原典作者多身处横逆,胸抱哀苦,所谓"愤怒出诗人",他们怀着对生民家国的忧患,述往思来,方获得一种非凡的,具有穿透力的理性思维。诚如司马迁所说: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
人称"大道之原"、"六经之首"的《周易》便是殷周之际(战国人称其时为"中古")与自然和社会奋斗着的人们"困穷而通"的创作,全篇贯穿忧患意识。同样深怀忧患的战国晚期的易传作者深知此中奥妙,故发出感叹:"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系辞传下》。)并进而阐述居安思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