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对原典精神的发扬(4)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 作者:冯天瑜 查看: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意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领胶州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陈天华的忧患更在于"可怜中国人好象死人一般,分毫不知",故尔向民众宣示:"须知这瓜分之祸,不但是亡国罢了,一定还要灭种。""须知国家是人人有份的,万不可丝毫不管,随他怎样的。"他以警世者身份歌吟曰: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陈天华:《警世钟》。)为着唤醒昏睡的国人,陈天华不仅连续撰写《警世钟》、《猛回头》、《狮子吼》等激昂慷慨的文字,而且于1905年蹈海自尽,留下《绝命书》,劝勉生者"去绝非行,共讲爱国",从而将其忧患情致发挥到极致。
忧患意识的唤醒并获得新的时代含义,是那一时代人们从中古迷梦里惊觉过来的契机。吴樾(1878-1905)在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时说:"予年十三,遂慕科名,岁岁疲于童试。年十一始不复以八股为事,日惟诵古文辞。"后来,"友人某君授予以《革命军》一书,三读不置,适其时奉天被占,各报传警,至是而知家国危亡之在迩,举昔卑污之思想,一变而新之人这段话是颇有典型意义的。一个饱读诗书的士子,当然蕴藏着经世之志和忧患情怀,但往往被科名所囿,于时势无所闻问,暂处蒙昧之中,一旦经新学启迪和时局刺激,其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义务感顿时勃发起来,以吴樾为例,则断然走向暗杀主义,其思维逻辑是:"夫今日之汉族之民气,其涣散不伸,至于此极。……今欲伸民气,则莫若行此暗杀主义。"企图通过暗杀"满酋"激励国人,儆戒清廷,后来他果然携炸弹谋炸出洋五大臣,献出自己年青的生命,实践其"以个人性命之牺牲,而为铁血强权之首倡"(《暗杀时代》序、暗杀主义、与妻书。)的誓言。
吴樾所持"暗杀主义",自然是一种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广大革命党人虽景仰吴樾的献身精神,却认为"若暗杀又为个人举动,不足以动摇全局。"(杨玉如:《辛亥革命先着记》第11页。)他们怀抱着更切实、更坚韧的忧患,志在大举,行在沉潜,"欲为大汉复仇,虽汤镬弗惧,遑恤苦也".(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刘复基传》。)许多年青知识分子鄙视功名利禄,放弃舒适生活,长年在新军下层,会党群中活动,粗衣恶食,历尽艰辛。当革命需要献金时,他们可以典卖家产,直至脱下最后一件布衫;当革命需要献身时,他们悲歌慷慨,义无反顾。辛亥革命的金字,是由这些"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革命志士的胆略、献身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活动铸造出来的。驱动着这一代英华作出此类义举的,正是对于"危哉中国"(《湖北学生界·叙论》。)的忧患。在他们壮怀激烈的革命行径中,闪耀着"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滕文公下》。)、"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懦行》。)一类原典精神的光辉。
三
中华原典精神的又一卓异且为近人所注目的关节是"革命".
革,意为去故更新,改革变化;命,指天命。古时尝称天子受命于天,故王者易姓(改朝换代)曰"革命".中华原典反复揭示革命的必要性,并将其作为确保政治清明的重要措施。中国古代实行王位世袭制(兄终弟及或父位子承),政治体系中缺乏必要的制衡机制,难以杜绝昏君、暴君的出现和国政的腐败。为着克服政治危机,原典宣称:当独夫当政,民众绝望时,新的圣者可以奋起将旧帝王推翻,取而代之;这种革命行动是符合天意民心的。关于这层含义,《周易》的革挂及其彖传有集中说明。革卦(■)的卦形是下离(■,火)上兑(■,泽),火泽相遇,互相熄灭;又如一室居二女,相争不可解,必须进行变革。彖传说:
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周易》还进而申述变革的合理性、正义性:
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大传·革第四十九》。)这段话从四季更替变革使得万物生生不息,说明变革是自然法则,世界的流变是通过一系列变革实现的,并进而引伸到人类社会:商汤、周武革去暴君夏桀、殷纣的帝命,是顺乎天道而应乎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