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对原典精神的发扬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 作者:冯天瑜 查看:
有一种阐释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理论,叫做"冲击一反应"论。这种理论认为中国社会本是一个绝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全无向近代转化的动力,只是由于西方的冲击,中国被动反应,方一步步走出中世纪。这种将中国近代化动力全然归之西方冲击的理论是有失偏颇的。
以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高峰--辛亥革命为例,便决非单单由于西方影响所造就,而是内外因素相激相荡的产物。仅以促成辛亥革命爆发的观念性动因而论,便是来自西方的种种学说(如进化论、民约论、民权论、民族主义、民主共和理想等等)与来自中国传统里富于活力的精神相汇合而成。如果说,西来的近代学说赋予辛亥革命以时代色彩,使其区别于往昔多次演出的改期换代的"造反"和种种"托古改制"的变革,那么,古老的传统精神则赋予辛亥革命以民族风格,使其与其他国度发生的革命运动大相径庭。而且,"西来"的与"古传"的两种观念,又发生着复杂的交互关系,共同融汇为波澜壮阔的"辛亥精神".
关于西学对辛亥革命的影响,人们以往多有论列,今不赘述;关于辛亥革命所深藏着的民族文化底蕴,却一向所论不详,因这个问题涉及面甚广,本文不能全面展开,只拟就中华文化的"原典精神"对辛亥革命的濡染熏陶,以及辛亥革命对"原典精神"的磨砺发扬略陈管见。
一
所谓"原典精神",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原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
某一民族在跨入文明门槛(以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发明、使用为标志)以后,又经过若干世代的积淀,该民族思考的深度已从第一序列进入第二序列,即不满足于对现实的直观反映,而开始对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作深层次思索,对主体在茫茫时空所处的地位进行历史的、哲学的理性省视,并用典籍形式,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深刻地而不是肤浅地,超越地而不是刻板地表达出对于宇宙、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思考。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涵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精神生活的指针,我们把这类典籍称之"文化原典".印度的《吠陀经》、《佛经》,波斯的《古圣书》,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希腊诸先哲的论着,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作"圣典"或"原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原典"的是《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经",诚如熊十力所说:"六经为中国文化与学术思想之根源"(熊十力:《读经示要》卷3.)。因《乐》亡佚,中华原典实为"五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典籍也具有"原典"性质(《论语》、《孟子》被国家列为主要经典,是"九经"、"十三经"的组成部分,《老子》、《庄子》被道家和道教列为主要经典,分别称《道德经》、《南华经》。)。
文化原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同时,原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地被后人所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势造成深远而又常新的影响。原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原典的基本特性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原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原典的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的教条,这使原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源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例如,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希腊先哲的典籍不仅被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人奉为圭臬,而且,文艺复兴以降,古希腊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经过人们的创造性转换,成为引发近代文化的契机;又如,《圣经》在千余年间一直是基督教文化圈的"圣典",其普世主义、勤业精神还成为欧洲人创造资本主义文明的精神动力之一。
由"五经"等典籍组成的中华原典内涵丰富,鲜明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特性,诸如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祖述尧舜、型仪先王的重史传统,革故鼎新的社会演化观,以"文"化被天下的普世主义,夷夏之防、用夏变夷的民族观,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的实用理性,以德化为中心的重教主义,重民、恤民的民本思想,经世风格与忧患意识等等。原典精神的这诸多方面,千百年来被中华民族一再实践,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从而成为一种古老而又常青的传统。尤其是在某些历史的转折关头,原典精神,或者说原典精神的某些侧面,因新的时代条件的激励,更放射出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