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对原典精神的发扬(5)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有一种阐释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理论,叫做冲击一反应论。这种理论认为中国社会本是一个绝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全无向近代转化的动力,只是由

  《周易》的《序卦传》在说明诸卦间的关系时,有一段颇精采的话: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井的使用之道,不常淘清就会混浊,需要革新,所以井卦之下是革卦。使物革新,莫过于鼎,用鼎煮食物,可全然变更食物风味,所以革卦之下是鼎卦。《周易·杂卦传》进而将此意概括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尚书》中的若干篇章可以说是"革故鼎新"的历史说明,并特别记述了"汤武革命"的事实,其《汤誓》、《泰誓》等篇可称之"革命檄文".商汤在发动革命,将夏桀放逐鸣条前宣称:

  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减。式商受命,用爽厥师(《尚书·商书·汤誓》。)。周武在起兵伐纣以前,也历数殷纣违背天命民心的种种劣迹,并将自己起而"革命"的理由归结为天命与民心的相通:

  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沉湎冒色,敢行暴虐。……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周书·泰誓》。)。

  孟子虽没有提及"革命"二字,却承继《尚书》,对于汤武革命的合法性给予充分肯定。齐宣王问:商汤放逐夏桀、周武讨伐殷纣这类行为算不算弑君犯上?孟子的答复是:

  贱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将武王诛灭殷纣称之杀一独夫民贼,谈不上什么"弑君".原典所洋溢着的革故鼎新精神,尤其是对彻底背弃民众的最高统治者予以革除、更替的战斗精神,在中国形成一种传统,并构成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必要环节。这大不同于有着"万世一系"的天皇制度的日本的情形。

  当然,从《尚书》到《孟子》所称道的"革命"是贵族革命,是"贵戚之卿"的专有权利。这显然是原典作为历史文献的时代局限所致。中国古代后来发生的历次"革命",即便是平民(如刘邦、朱元璋)发动的,也只是一种改朝换代,即所谓"昔汉祖以神武革命,开建帝业"(《晋书·王敦传》。)之类;到了近代,随着时代条件、阶级力量的变迁,"革命"才具有了新的含义,辛亥革命则首次将原典所说的"革命"加以重新诠释,并付诸实践。

  在汉语中,与"革命"相近似的另一概念是"造反".但这后一词语毕竟文不雅驯,也缺乏经典依据。近代革命派最初曾声称"造反",以陈胜、吴广、洪秀全自命。后经外国友人提水遂以"革命"取代"造反".而革命派之所以决定以"革命"自任,其更深厚的文化背景,则是源远流长的原典精神的启示:视"革命"为顺乎历史潮流、纾解民困的一项崇高使命。

  晚清政局的腐败,中华民族面临的严峻危机,教训了先进的中国人:不能企望在现存政权体制内部谋求变革。而推翻现存政权,以较为清明的政治取而代之,便是古已有之的"顺天应人"的"革命".这正是辛亥革命超出戊戌变法的所在。

  以孙中山为例,其早期思想也是改良主义的,这可以他给李鸿章的上书为证。以后,实践教育了他:在现存政权框架内已无可能改变中国状况,必须革除清朝,中国方有复兴之望。这最早见之于1894年11月24日由他草拟的《檀香山兴中会盟书》,其间鲜明主张代清而立,然而不是由某人称帝立新朝,而是以民主的合众政府取代之(《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9页、21页、192页、20页、52页、173页、234页、441页、296页。)。

  在1897年初撰写的《伦敦蒙难记》中,孙中山进一步指出,中国的现存条件决定了已无可能实行和平变革,"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明示将以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廷。同年8月,在《与宫崎演藏平山周的谈话》中,孙中山指出自己的政治精神是"执共和主义".他批驳那种认为"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的论调说:

  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以共和取代专制,是孙中山革命学说的精髓。而他在阐明此点时,也附会三代之治,以为革命张目。他在论证革命的必要性时又说:"今欲求避祸之道,惟有行此迅雷不及掩耳之革命之一法。"(《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9页、21页、192页、20页、52页、173页、234页、441页、296页。)

  阐扬革命的正义性,并发生巨大影响的论着莫过于邹容的《革命军》。该书一连用七个排比句界说革命,其中之一便是"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于古学极渊博的章太炎在为"吾小弟"邹容作序时,特别就"革命"的本义和邹着的底蕴作了一番论列:

  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除异族,谓之光复。今中国既灭亡于逆胡,所当谋者光复也,非革命云尔。容之署斯名,何哉?谅以其所规划,不仅驱除异族而已,虽政教学术,礼俗材性,犹有当革者焉,故大言之曰革命也。(《革命军·章序》。)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强调"排满"和"光复旧物",但在这篇序言中对于包容量更广大的"革命"给予认同,首肯《革命军》这一响亮的题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