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话“三国”(6)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书屋品茗 作者:冯天瑜 查看:
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遭遇之天灾,非诸葛所借或预测。
赤壁之战———诸葛亮智激孙权是史实,其他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识破苦肉计、庞统献连环计等均为虚构。破曹的主要指挥者是周瑜,诸葛亮只是敲边鼓。
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筹集军需,未与周瑜见面。三气周瑜纯系艺术虚构。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事迹,仅三顾茅庐、隆中对有史实依据,其他多为移花接木。鲁迅称《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一语破的。
(丙)周瑜的器量
《三国演义》刻画的周瑜才华出众,风流倜傥,然而却心胸狭窄,尤忌诸葛亮智谋胜己,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终因褊狭而丧命。然而,这并非真周瑜。《三国志》载,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赞其有“王佐之资”。程普评价周瑜说:公“与人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宋代名士对周瑜的人品也给予甚高评价,《前赤壁赋》“雄姿英发”的“千古风流人物”之盛赞,也是给周瑜的。《三国演义》渲染周瑜狭隘,是为了映衬诸葛亮的智略恢弘。此为中国小说、戏曲惯用的“扬抑法”。
遭此类似待遇的是鲁肃。《三国志》载,鲁肃“思虑宏远”“有过人之明初”,见孙权即建策: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竞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战略眼光与诸葛亮“隆中对”水平不相上下。而《三国演义》中的鲁肃老实忠厚,屡屡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上。这当然也是为着衬托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蒋干中计———蒋干劝降周瑜而未果,返回曹营,称赞周瑜雅量高致。此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前,蒋干、曹操中计,纯属虚构。
五、小结
总观《三国演义》对魏、蜀、吴三个集团的描写,大体符合史事格局,反映了由汉而魏、由魏而晋的政权更替统系,可见作者重统而不违史,保持了对《三国志》的承袭关系,故嘉靖本《三国演义》题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是基本恰当的(需指出:陈寿是“晋平阳侯相”而非“晋平阳侯”),但人物形象刻画、细节描写多有虚构,以服务于拥刘贬曹的需要,突出斥奸颂仁、誉忠责篡的政治诉求,其艺术效果是强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