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话“三国”(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书屋品茗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初提法,不过另一谋士郭图认为汉室难复,不如勿迎汉天子,袁绍拒绝沮授建策,采纳郭图之议。以后献帝被曹操掌控,北方诸雄臣服,袁绍追悔莫及。
曹操集团确定“挟天子以令诸侯”谋略在初平二年(191)收揽黄巾部众、建“青州兵”以后,谋士毛玠建策:“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曹操实行此一谋略,奉天子获义战之名,得以建立扫平北方的大业。
孙策经营江东,谋士张纮建议:“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亦取类似韬略,不过孙吴无天子可挟,只能打出“匡辅汉室”旗帜,以求齐桓、晋文那样的霸主功业。
刘备早期流徙于陶谦、袁绍、曹操之间,兵力单弱,又无地盘,却自诩帝胄之后,以复兴汉室为己任。诸葛亮为其献“信大义于天下”的方策,三分天下,进而夺取中原,“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仍然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套路。
总之,“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东汉末至三国间唯一可行的军政策略,有识见的群雄都采用此谋,并非曹操这个“奸雄”的“奸计”但《三国演义》对其力加抨击,全然是站在刘汉正统立场上作出的政治评判。
为达成对曹操的贬斥,《三国演义》更对曹操竭尽道德谴责,书中穿插大量情节,如杀吕伯奢、梦中杀近侍、割发代首、血洗徐州、借粮官头平息兵怨、哭祭袁绍、借刀杀祢衡、妒杀杨修、赤壁横槊赋诗、大宴铜雀台等,表现曹操性格的奸诈、伪善、诡谲、狠毒、残暴。史书上本有曹操“酷虐变诈”的记载,关于杀吕伯奢,《魏志》等史书有两种载录:一为吕氏子侄欲害曹操,曹仗剑杀之;二为吕氏子侄磨刀杀猪宰羊,曹误杀吕家诸人,但《三国志》及《三国志注》并未渲染这一情节,而《三国演义》则调动各种表现手法,突现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尽写其“乱世奸雄”性格,从谴责曹操“篡伪”的角度,将正统观发挥到极致。
《三国演义》的正统观集中表现在尊崇蜀汉“正统”,这大有别于《三国志》。《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论刘备,并未强调其宗室正统性,而是从刘备实在的优长与缺陷评议之:“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
既肯认刘备与刘邦相类,有英雄气度,并称颂其与诸葛亮君臣契合,为旷古美谈,同时又指出其谋略不及曹操,功业较狭窄。这是对历史人物刘备允当公正的评价。
《三国演义》则在《三国志》提供的基本史实基础上,用全书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描写刘备集团的事业,对刘备极尽美化之能事:一是抒写其正统性,反复强调刘备乃是“皇叔”“帝胄”,以“复兴汉室”“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己任,以对比曹操的篡伪性;二是渲染其仁德性,极写刘备宽厚爱民,克己复礼,兼及刘备集团诸英雄(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的忠、义、仁、智、信,以对比曹操的奸雄性。
《三国演义》把刘备视作政治上的“真”(正统)与道德上的“善”“美”的统一体,与书中塑造的“假”(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恶”“丑”的曹操形成强烈反差。《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写刘备对庞统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