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话“三国”(4)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书屋品茗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莫过于“三国”;最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可能是“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赤壁大战”;最倾注

  这既是讲刘备的策略,同时也道出了《三国演义》黑白对应、善恶比照的塑造人物技法。

  《三国演义》描写“完人“刘备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仁君”的盼望之切,但艺术上却颇有失误,正如鲁迅所言:“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应当指出的是,尽管《三国演义》对刘备及蜀汉偏爱有加,用力将其抬上正统庙堂,而又必须遵循历史的基本框架:三国之中,蜀汉始终最为弱小,蜀汉君臣又多有失误,关羽的失荆州乃至走麦城、刘备彝陵之战的举措大谬、诸葛亮的失街亭等等,作品也都有较充分的表现。刘备虽口称忠于汉室,实则却无时不在想着称孤道寡,汉献帝尚在位时,自己便自行汉中称王,献帝刚一去位,便迫不及待地称帝。蜀汉最终被曹魏所灭的史实,小说也浓墨重彩地予以表现。这都显示《三国演义》浓厚的“尊刘反曹“的正统观,并未改变其对历史基本历程的反映。这种正统观的“理想”与魏、晋完成一统大业的“实际”之间的矛盾性,构成《三国演义》的悲剧色彩,增添其动人之处。

  四、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的同与异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其用力尤深的是诸葛亮、曹操、关羽,毛宗岗称之“三奇”,又称“三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加上刘备的长厚与仁德、周瑜的倜傥与狭隘,在我国乃至日本等汉字文化圈已经家喻户晓,妇孺尽知,老百姓已很难分辨这些艺术典型与历史人物实际状况之间的差异,这里有一个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辩证关系的问题。

  《三国演义》塑造的艺术形象既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又作了相当程度的文学虚构,采取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夸张虚拟等等手法,以达成对人物褒贬扬抑的效果。前已讨论曹操、刘备,以下再议关羽、诸葛亮、周瑜,略考其在信史《三国志》与说《三国演义》中呈现形象的联系性与差异性。

  (甲)关羽事迹辨析

  关羽勇武善战,乃“万人敌”,性格坚毅(“刮骨疗伤”时面不改色,谈笑自若),忠于刘备(离曹追刘),皆载之信史。然关羽并无显赫战绩,还有刚愎自用、丧失荆州的大过失,在三国历史上算得一个二流人物,置于中国古史全局,不过三、四流军人。《三国志·蜀书》中的关羽传篇幅不大,与典韦、张辽、张飞、赵云、马超、吕蒙等传不相上下远少于周瑜、鲁肃等传。这种处理与关羽的历史地位相当。然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却被浓墨重彩,大加渲染,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成一勇武无敌、忠义盖世的头等英雄。清顺治间,上谕追谥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以褒扬盛烈”,乾隆更赞颂关羽“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又在谥号加添“灵佑”二字,还在上谕中斥责“陈寿于蜀汉有嫌,所撰《三国志》多存私见”。在民间,广建“关帝庙”,与“孔庙”并祭,孔、关抬举为文、武两圣,尽享馨香崇拜。这与《三国演义》塑造关羽形象直接相联系。

  以下比较《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关羽事迹的异同窥探关羽崇拜的生成机制。

  (一)桃园三结义———《三国志》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的记载,只是说他们“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且关羽年长于刘备,若义结金兰,兄弟次序当为关、刘、张。《三国演义》则大力铺陈刘、关、张三结义,且作为全书首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以下多回又一再强化三结义,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表现刘、关、张“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义气”,使之成为贯穿全篇的一条红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