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话“三国”(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书屋品茗 作者:冯天瑜 查看:
三、从《三国志》的“曹魏正统”到三《国演义》的“蜀汉正统”
中国的专制帝制延绵两千余年,朝代兴替频繁,统治集团为了维护本集团的利益并排斥其他派别的争夺,秉持天命观,援引宗法礼教,论证本集团政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正统论”顺势而生。“统”指统治体系;“正”相对于“伪”。所谓正统,指合法的统治体系。
正统观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正统观颇有差异。晋承魏统,一统天下,西晋陈寿修《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以蜀、汉孙吴为偏统。
表现之一,《三国志》的《魏书》卷一记曹操,题“武帝操”;卷二记曹丕,题“文帝丕”;卷三记“曹睿”,题“明帝睿”,体例、规格同于《史记》《汉书》的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有传无纪,以《先主传》记刘备,《吴主传》记孙权。
表现之二,刘备、孙权先后称帝,《三国志·魏书》皆不记。《蜀书》《吴书》有载,却特别标明“黄初”某年某月,而“黄初”是曹丕称魏帝的年号。
表现之三,陈寿对曹魏奠基人曹操给予充分肯定。《三国志·魏志·武帝操》对其功业才德作这样的评断:“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尽写曹氏的雄才大略,一派开国君主气象。
视曹魏为“篡伪”,尊蜀汉为“正统”,发端于东晋,肇因于偏安江南的东晋自比蜀汉,而将占据北方的诸政权(前赵、冉魏等)比拟曹魏。东晋史家习凿齿所撰《汉晋春秋》即以蜀汉为正统。这种观念延及唐代。北宋情形有变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三国志”条称:“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迹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沿袭陈寿《三国志》,述三国史事用魏国纪年,但民间尊刘贬曹的情绪仍在发酵,苏东坡谈及当时市井“坐听古话“(听讲历史故事):“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足见俗众爱刘憎曹的情绪。时至南宋,态势又变:“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朱熹及门人撰通《鉴纲目》力陈“帝蜀”“伪魏”之义,将《资治通鉴》述三国史事用魏国纪年改为蜀汉纪年,从“辨名分,正纲常”出发,扬刘抑曹。
梁启超说“正统之辩,昉于晋而盛于宋”是恰当之论,而《三国演义》的创作正值南宋以下正统观盛行之际,又对正统观的传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清代康熙帝“御批”《通鉴纲目》,肯定朱熹的正统观,当然也是对《三国演义》正统观的推崇。
《三国演义》的正统观,集中表现在斥责曹操、赞颂刘备上。
作为一部文学杰作,《三国演义》没有将曹操简单化。作品抒写曹操剿黄巾、讨董卓、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平定北方,文韬武略,知人善任,气度恢宏,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更显示军事才能。作者借郭嘉之口将曹操与袁绍相比,赞曹有“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等“十胜”,必定战胜袁绍。《三国演义》对曹氏功业战绩及识士用人之明的描写,与历史人物曹操大体相符,但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谋魏公魏王位、僭越专权则猛烈抨击,揭露曹氏“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在汉末三国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情势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明智而有效的谋略,为当时有识之士所共见。较早提出此一方略的,是袁绍的谋士沮授,时在初平元年(190),袁绍被关东诸牧守推举为讨伐董卓的联军盟主,沮授向袁绍建策:“迎大驾(指汉献帝)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阳,号令天下,以讨未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