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话“三国”
辛亥革命网 2011-04-23 00:00 来源:书屋品茗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莫过于“三国”;最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可能是“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赤壁大战”;最倾注爱憎情感的历史人物,大约为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这可以称之“三国文化效应”而引发此种效应的,主要得力于元末明初罗贯中所写的讲史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既不像《东周列国志》那样对史事作忠实的通俗铺陈,也不像封神演义那样恣意虚构,将殷周鼎革写成神话,而是“据正史,采小说”,全书讲述的基本史事和历史演变大势(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事,到群雄蜂起,演为三国鼎立,终至三国归晋),均“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以达成妙笔生花,脍炙人口。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往往被认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章学诚讲的观者“惑乱”,就是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与混淆,本文试图理清此种“惑乱”。
一、大体反映历史真实的文本陈寿:编纂的《三国志》
《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依据的主要是西晋陈寿《三国志》及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作为中国“正史”之一的《三国志》是一部关于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作者陈寿(233—297),曾任蜀汉东观秘书郎等职。三国归晋以后,任著作郎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分裂局面,陈寿集合三国官私著作,撰魏、蜀、吴三书。三书本独立成篇,称《国志》(魏志、蜀志、吴志),南朝宋始合称《三国志》。
《三国志》虽然尊魏为正统,却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记录三国鼎立、互不统属的局势,符合三国历史实际。值得一提的是,陈寿的父亲为马谡参军,失街亭以后,寿父和马谡一起受罚,马谡被诸葛亮投进大狱,死在狱中,寿父处髡刑,被逐出军营。而陈寿编撰《三国志》对父亲只字未提,因此,寿父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对于惩罚寿父的诸葛亮,陈寿评价颇高,足见其史笔公正。
陈寿死后,晋惠帝下诏“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使得《三国志》普及中原民间。《三国志》叙事精炼,素称良史,然有叙事简略之短,南朝宋文帝时,史家裴松之(372—451)奉旨为其作注,博引群籍一百四十余种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辩,注文多出本文三倍。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大体提供了三国信史。
二、罗贯中及其《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英译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意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与英雄小说《水浒传》神魔小说《西游记》世情小说《红楼梦》同列四大名著,是讲史经典之作。小说描写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其彰显的军政谋略树立的艺术典型(智慧如诸葛亮、忠勇如关羽、奸滑如曹操)为后世津津乐道,其正邪分明的价值观、追求大一统的历史观对社会的雅俗两层面均产生深远影响。
三国故事在晋代即在民间流传,唐初三国故事已“得之于道路,传之于众口”,更多有三国人事进入唐诗(见于李白、杜甫、杜牧等的作品),杜诗《蜀相》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传诵千古。宋、金、元“说三分”已编入话本,又登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四十多种,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单刀赴会、白帝城托孤等故事皆已成篇。说书人、戏剧工作者长期取材,演绎铺陈,使“说三分”内容愈益丰富。
元末明初罗贯中(约1330—约1400)依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提供的基本历史架构,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倾注自己的社会人生感,悟创作出构思宏伟、颇具史诗品格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版本为明嘉靖年间刊刻,俗称“嘉靖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删削论,赞增添自己的评论,修订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综上可见,《三国演义》源出众手,然功成于罗贯中。从一些文献记载获悉,罗贯中曾参加元末农民战争,明代王圻的《稗史汇编》称罗贯中为“有志图王者”,清代徐谓仁称其曾入张士诚幕中。身历元末割据战争,目睹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辈角逐天下,使罗贯中真切体验改朝换代间的群雄纷争,亲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时代变故,这对他理解三国、表现三国大有助益。而晋唐两宋以来的尊刘贬曹思潮,则养成罗贯中的正统观,《三国演义》将其尽情挥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