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二)(4)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现代化研究》2003年第2辑 作者:虞和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9年多时间中,随着政府权力的强化,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状态开始由北洋政府时期的自由经济转向统制经济,并成为这一


1913、1920、1936年本国工业资本产业结构表(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第1057、1065页;第3卷748-751、761页;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3辑,第1171、1208-1210页;郑友揆等著:《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史实与评价》,第36、38页。

   说明:表中所列栏目“国资”系“国家资本”;“私资”系“私人资本”;“比重”表示各业的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之和占该两类工业资本总数的比重;1936年的统计数中不包括东北;1936年的国家资本统计数字中,山西地方政府投资的22家工厂(不含矿冶业)因无各厂资本数可查,按资本总数3440万元平均计之。帯“*”号者系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合计数。

   从上表可见,在1913-1920年间,以私人资本为主的轻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所占的资本比重已上升到39.4%,与重工业大致相等,并将这一比重保持到1936年。矿冶、水电、缫丝、纺织4大产业的资本比重,由1913年的64.18%下降至1920年的58.54%,既保持着基础产业的领先地位,也表示着工业产业发展范围的扩大和其他产业发展速度的加快。1920-1936年间,重化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虽然有所降低,但是内中处于下降状态的只是国家资本的造船业、兵器工业和矿冶业(主要是采矿业),而机器、水泥、水电、化工4业均处上升状态,尤以机器和工业化工两业为明显,这意味着重工业的基础在发生着改进。还值得注意的是矿冶、水电、缫丝、纺织4大产业中,原先处于第三位的缫丝业已衰退到微乎其微的地位,而纺织业从原先的末位上升到第一位,矿冶业从原先的第一位下降至第三位,4业资本所占的比重也再降至53.28%;与此同时,其余产业资本的比重也上升了3.5个百分点,说明工业发展益趋广泛化。

   在产业结构趋向广泛化的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区域结构也逐渐趋向广泛化。据笔者统计,在1913-1920年间,是本国产业资本区域分布的调整时期。大区域分布状况是:1913年时,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的华东地区占38.8%;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的华南地区占35.2%;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的华北地区占18.9%;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甘肃、新疆的西南地区占4.4%;东北地区占2.7%。1920年时,改变为华东地区占39.8%;华南地区占28.8%;华北地区占21.9%;西南地区占3.8%;东北地区占5.7%。[72]1920年以后,产业资本的区域分布状况进一步广泛化,尤其是东北、华北、西南地区的产业资本先后有明显增加。到1936年时,东北的本国产业资本已达68629万元,约占全国总数262399万元的26.15%;如果包括外资在内,则为177379万元,约占全国总数549789万元的32.26%,占全国各大区域的首位;如果再把全部交通业包括在内,则更高达444463万元,约占全国总数999056万元的44.49%。[73]华北的本国产业资本尚无完整的统计,据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刘大钧等的调查统计,1933年华北工业资本总额为12441万元[74],估计与1936年时相差不多;矿业资本,按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书中估计1936年时约为1920年的2倍[75]计算,即为7564万元;轮船航运业资本数仍按1920年的1346万元计算;此外1933-1936年山西地方政府的新增工业投资约为5274万元[76],那么1936年时华北的产业资本总数约为26625万元,虽然占全国总数的比重下降至10.15%,但是资本数量比1920年的14570万元增加了82.74%。西南地区的工业资本已增加到11790万元,其中国家资本2660万元,私人资本9130万元[77],矿业资本按华北同样方法计算为1620万元,航运业资本取1920年数为275万元,合计为13685万元,较之1920年的2602万元增加了4.26倍,占全国产业资本总数的比重也提高到5.22%。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