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二)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现代化研究》2003年第2辑 作者:虞和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9年多时间中,随着政府权力的强化,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状态开始由北洋政府时期的自由经济转向统制经济,并成为这一

  在工业取得新发展的同时,金融业也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新设银行和资本的大幅度增加。据有关统计,到1937年时全国实存银行总数为164家,从表面上看只比1925年的158家增加了6家,因此,有论者认为这一时期的银行业发展大不如前一时期,并以1937年时统计所得的成立于1927年以前的实存银行58家作为南京政府时期银行业发展的起点数,把这两个时期分为两个统计系列进行统计。[64]这一观点及其统计方法,其实是对原始统计资料的不完全理解所至,因为1925年的实存银行数是当年的统计所得,到1937年时,1927年以前成立的银行在此期中有大量的停业,只剩下58家,而1928-1937年间开设的银行,在1937年的164家实存银行中有106家,占总数的64.63%;其中除去国家资本和地方政府资本设立的24家之外,由民间资本开设者82家。就历年开办银行数而言,自1896年第一家银行产生到1937年共计开办390家,其中除50家开办时间不详外,1896-1911年开办17家,平均每年1.06家;1912-1927年开办186家,平均每年11.63家;1928-1937年开办137家,平均每年13.7家,成为有史以来银行开办速度最快的时期。就实收资本总数而言,1937年为40270万元,比1925年的16914万元增加了138.09%。[65]

  其次是开始进入稳定发展的状态。在1896-1937年间银行停业的总体状况是:共计停业226家,停业率(即停业银行数占同期开办银行数的比重)为57.95%,平均每年停业5.38家。其中除开办和停业时间不详者50家外,1896-1911年间开办者停业10家,停业率为58.82%,平均每年停业0.63家;1912-1927年开办者停业135家,停业率为72.58%,平均每年停业8.44家;1928-1937年开办者停业31家,停业率为22.63%,平均每年停业3.1家。[66]可见只有这一时期的停业率低于总体状况,且是有史以来最低的。

  第三是对工商业的放款和投资明显增加。随着金融界投资意识的加强和工商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一时期银行对工商业的放款较前一时期有明显增加。如上海15家主要银行对工矿企业放款有大幅度增加,详如下表所示:

  1930、1936年上海15家主要银行对工矿企业放款余额表(单位:元)

 

  说明:①1931年数字。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上海商业银行(1930年)数,参见李一翔:《近代中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第65页。但该统计有误,其中浙江兴业银行1930年数为13074774元,应为现表中数;其1930年的各行放款总额为91499093元,笔者根据其表中所列数核计后应为95107035元。其他数据参见洪葭管、张继凤:《上海成为旧中国金融中心的若干原因》,《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3),第46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