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二)(3)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现代化研究》2003年第2辑 作者:虞和平 查看:
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虽然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已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工业化进程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产业资本所占的比重还是较低,工业化进程仍然比较缓慢,程度提高不大。就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现代产业所占的产值比重而言,据现有研究1920年时分别为18.19%和50.47%;1936年时分别提高到32.46%和57.91%,其中工业的现代化程度提高较大,但比重仍然不高;交通运输业中的现代化程度处于领先状态,但提高幅度较小,发展缓慢。就资本主义现代产业的产值在工农业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而言,1920年时为15.40%,1936年时为23.80%,同样反映了低水平状态。[2][71]
工业的资本和产值比重虽然较低,但是工业产品的自给率已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详如下表所示:
1936年中国工业产品自给状况表
资料来源:罗敦伟:《十年来的中国工业》,载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编:《十年来的中国》,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81-182页。
说明:本项资料其他著作也有引用,但都转引自《申报年鉴,1944》,第711页,故数据与上表略有出入。
上列24种产品中,除了石油类、钢铁、染料的自给率微乎其微,车辆船舶、机械、毛及毛制品、纸类、砂糖的自给率较低之外,其余三分之二品种的自给率都在50%以上,自给率达到80%以上的品种已有12种,植物油和丝织品则有大量的富余产品可供出口;24种产品的平均自给率已达到72.15%,明显高于工业的资本比重和产值比重。
当然这种工业产品自给率程度的相对较高,是以社会的工业品消费水平低下为前提的,但是也说明衡量民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程度,光看资本数量和产值比重是不够全面的,还应该考察工业产品满足于社会需求的状况。这在下面的工业资本结构状况中同样有所反映,有的资本比重居高的产业其产品自给率程度不一定很高,有的资本比重居低的产业其产品自给率程度却达到很高的程度。如棉纺织业的资本虽占各业之首(包括华资和外资),但由于棉纺织品的社会需求广泛,其自给率只达到79%而占第12位;缫丝业的资本比重虽只有1.56%,但因丝和丝织品的国内需求有限,其自给率高达200%;其他产品自给率分别达到83.3%、101.5%、95.8%、87%、98.8%的水泥、火柴、面粉、酸碱(工业化工)、烟草5业,其资本比重仅各为1.25%、2.65%、3.52%、3.83%、7.36%。因此,从适应国内消费程度的产品自给率角度来说,这一时期的总体和某些产业的工业化程度已经不是很低。
随着工业的发展,本国工业资本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在产生之初,以外资在鸦片战争后的逐渐设立的出口品加工工业和船舶修理业,以及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所办的军用工业和采矿业为主体。到1894年的甲午战争之后,本国资本开办的棉纺织、缫丝、食品、出口加工等轻工业开始较快地发展起来,在工业资本总额中所的比重逐渐提高。到中华民国成立后,本国工业资本的产业结构状况继续向着以轻工业为主体的方向发展;到这一时期则表现出广泛化的发展趋向,详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