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二)(5)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作者:虞和平 查看:
思想文化史
1.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探索
2002年9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历史研究》编辑部共同召开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学术讨论会。会上,葛兆光、刘志琴、李长莉等人主张思想史不仅要研究精英思想,还要扩大到“一般思想”;不仅要研究形而上的“道”,还要研究形而下的“器”;不仅要做“加法”,还可以做“减法”,要研究历史上曾经一度很重要而后来消失的思想观念;必须重视民众思想以及其与精英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耿云志、胡伟希、徐宗勉、马勇等人则认为,思想史研究仍应以精英思想为主,因为思想史的主旨是探讨人类思想观念对于人类自身历史的作用和影响,从精英思想的研究出发,可能更容易求得问题的解决,而且历史上真正的“精英思想家”的思想其实包含着一般社会思想,而沉淀于社会习俗、礼仪等等方面中的“社会思想一般”,由于其分散性和具有杂质,难以典型地展现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与精神风貌。
关于思想史研究方法,与会学者认为应该做到:第一,广泛借鉴其他学科以及西方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要从精研成功学者的代表作中领悟其方法,而不是搬用别人的教条和公式。第二,立足于近代中国。研究的主要问题应是中国自身的思想问题,是中国思想在近代的内在结构演变和发展脉络,外部因素只是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条件之一,而且必须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的因应发生作用。第三,应具有开阔的眼界。近代思想是在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展开的,应从总体上研究影响近代思想的各种文化条件,除了内部的文化条件之外,必须把握西方文化观念、文化样式在近代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必须把握同时在非西方国家尤其是殖民地国家发生的思想、思潮。(注:详见《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学术讨论会综述》,《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2.革命、共和概念与革命崇拜研究
辛亥革命导致近代中国政治话语系统的深刻变更,典型的表现便是“革命”与“共和”两词汇从古典义向现代义转换。冯天瑜认为,在古典义里,革命是变革天命,指改朝换代;共和是“相与和而共政事”,指贵族分享国家管理权。20世纪初,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和西方文化的传入,革命、共和二词内涵发生异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承袭传统话语,又吸纳来自英、法的社会革命论与来自法、美的共和思想,赋予革命、共和以现代义。而日本明治时期借用汉字旧词“革命”与“共和”意译西方Revlution与Republicanism,被流亡日本的中国政治家及留学生传输回中国,并为方兴未艾的中国近代革命与共和运动所采纳,成了辛亥革命乃至整个中国近代的中坚概念。革命与共和二词的这一传播过程,使现代义、世界义的“革命”与“共和”概念在中国逐渐普及。(注:冯天瑜:《“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张海林对20世纪初的“革命崇拜”做了冷静分析,“革命”一词是当时中国青年最为流行的话语,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手段,革命尤其受到激进知识分子的顶礼膜拜。这种“革命崇拜”,排斥一切渐进的改良立宪活动,幻想中国一举成为美国式民主共和国的主观动机尽管是好的,但实际效果上看,对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害大利小”。民国初年的强人暴政,使得革命倡导者孙中山也从“崇拜革命”转回清末渐进改良的旧道,这是值得注意的。(注:张海林:《论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崇拜”》,《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张永通过对护国运动时期梁启超“革命”概念及其背景的分析,揭示在保守势力强大顽固的近代中国,改良道路实际上寸步难行。作者认为,梁氏在护国运动时期的政论中,不但不承认护国运动是一次革命,反而称袁世凯为“革命者”,这一现象生动地反映出改良派在理论上一贯反对革命,而在实践上由于顽固保守派的逼迫又不得不走向革命的痛苦历程,这种自相矛盾的境地迫使梁启超提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革命”概念来自圆其说。(注:张永:《护国运动时期梁启超“革命”概念剖析——“告别革命”谈何容易》,《史学月刊》2002年第6期.)
3.社会思潮演变研究
袁伟时通过分析章士钊一生的思想,揭示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变迁中两个重要现象。一是革命者的产生及其成熟。近代中国有一世所罕见的现象,不同类型的革命者和革命政党一茬又一茬地涌现,他们一上场,便慷慨激昂勇于献身,而又不可避免具有各种革命幼稚病,如何走向成熟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二是中国特点的追寻。作为有古老文化传统的大国,最牵动知识阶层心灵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保持国家的特色,让中华文化重光。由此也引出一连串是是非非。作者认为,近代中国思想家值得肯定的建树,大都来自西方主流思想的介绍和坚持;执意回归传统,往往误入歧途。这是由三个因素造成的:一是缺乏穿透复杂历史现象的观察力。二是无力抗拒西方极端思潮的裹挟。三是民族主义情绪。(注:袁伟时:《从章士钊看20世纪中国思潮》,《浙江学刊》2002年第3期。)
自由主义是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独立评论》是影响很大的自由主义刊物。章清从传统的“士”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型的角度,考察了《独立评论》群体及其角色与身份,认为1930年代该刊所聚集的一群学人,其学术活动及介入公众事物所形成的“权势网络”,表明读书人力图通过重建知识的庄严,重新确立读书人在现代社会的位置;但在此过程中,知识分子衍生的“精英意识”,筑起了一张公开的与潜在的“权势网络”,他们打通了上层的渠道,却失去了“人民性”,从而导致读书人新的角色与身份具有很强的“依附性”。(注:章清:《“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