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一)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 作者:虞和平 查看:
2005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继续稳步发展,并显示出两大热点,一是随着2004年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正式启动,史学理论研究出现良好势头;二是因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使抗战史成为突出的研究课题。还有三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重视实证研究;二是重视制度史研究;三是重视新视角的开拓。下面以各学科择要分而述之。
一、史学理论
本年度对史学理论的讨论颇为热烈,有关论著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不少学者强调了加强唯物史观指导的必要性,对淡化与否定唯物史观的思潮与观点予以批评。他们指出:要防止有人假借理论创新之名,行根本否定唯物史观之实。凡是离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导和脱离实践基础的所谓”创新”,不仅不会是真正的创新,反而只会走到复旧的路径上去。[2]近年来历史研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淡化、背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有所增强,提出要”超越”唯物史观,其实质则是彻底否定唯物史观。[3]唯物史观的运用,虽曾犯过教条主义和简单化、绝对化的毛病,但是,更主要的是使历史学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如把研究重点放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统一的整个社会;把历史发展看作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客观规律可循的过程;把历史内容看作是以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为主体,同时也包括杰出人物作用的各种社会合力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把社会意识看作是社会存在的反映。[4]
第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问题。论者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表现说明,其要害在于:想当然地解读、虚构、歪曲和否定历史,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寻找根本没有历史根据的另类”历史规律”和”发展道路”;把支流当主流,把现象当本质,将历史上的某些失误抽象化,并加以孤立地、片面地放大。[5]有一些人,一方面鼓吹自由主义的”新启蒙”以”西化”中国,另一方面宣扬用儒学代替马克思主义以”儒化”中国,企图改变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还有人主张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要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6]虽然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7]
第三,关于”封建”概念以及中国的封建社会。近年来,有些学者对”封建”概念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问题颇为关注,并有较为热烈的讨论。由于这个问题牵涉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涉及到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甚至牵涉到新民主主义路线,所以倍受关注。讨论中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是认为”封建”是欧洲社会特有的概念,不适合于中国历史;中国近代社会的前身,未必是封建社会;在中国,存在着”封建”概念滥用的现象。一些论者认为,中国历史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性,因而不适合于套用五种社会形态学说。[8]
第四,如何看待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有人认为,与传统史学理论的盲目自信缺乏反思相比,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某些解释,是敏锐而深刻的,它不仅更切合事实,也体现出一种理智上的坦率和诚实。[9]它既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划上了句号,也拉开了21世纪史学理论研究的帷幕,使现代历史编纂学的基本预设和主流观念,特别是其中的以西方历史阶段为规范的历史叙述框架和”客观性”概念,成为后现代主义攻击的最后堡垒或主要对象。[10]对此,有学者批评指出: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迷信盲从,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否定。后现代思潮对由启蒙运动所建构的现代性发起猛烈攻击,对历史学的科学性提出质疑,然而其理由并不能真正构成对历史学科学地位的否定。这是因为,唯物史观对规律的认识超越了实证主义的规律观,使得它能够从各民族发展道路中认识历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因果必然性规律,从而指导人们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完成后现代主义史学所不承认的”宏大叙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