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后50年间留日学生的日本观及其影响(5)

辛亥革命网 2018-09-17 09:21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作者:李喜所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开始将日本视为最佳学习榜样。中国留日生的日本观反映出他们对日本的印象从总体上讲是很好的。当时日本是欧美新思想

        6. 对中国人友好中的不友好

        日本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尤其对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留日生在日本,从总体讲,受到了日本友人的热情欢迎和各方面的关怀和照顾。留日生一般都对日本的生活有一段诗一般的美好回忆。鲁迅就是一例。他对藤野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一生都充满了感激之情,曾写下各种纪念文章和诗歌。鲁迅“心随东棹忆华年”的诗句,表明其留日生活的美好。但是,中国人有极强的自尊心,尤其到一强国去留学时,本身难免有一种自卑心理,又充满了维护祖国尊严和荣誉的责任感,哪怕是一点点有损于本国的不良言行,都十分在意。有时也会出现“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误会。因而,留日生对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就十分敏感,特别对不友好的举动反应强烈。从留日生的日记、书刊、诗词、回忆录等史料中反映出的情况看,确有一小部分日本人对留日生不大友好。从总的趋势看,强国对弱国容易产生轻视;弱国在强国面前往往有一种自悲。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对日本另眼相看,视为学习的榜样;日本人对中国也另眼相看了:昔日的老师转变为不堪一击的“病夫”,个别人对中国留学生的不友好自在意料之中了。

        一般情况下,人最痛心和最忌讳的就是被别人看不起。平等待人是伦理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的理论归宿。要求平等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所以,留日生对于生活上的困难,他们并不太在意,而对一些日本人的轻侮,则耿耿于怀。这一方面刺激了留日生爱国的民族观念的增长,一方面滋生了一种抗争情绪。过去曾流行一种说法:“中国到日本的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是成功的,对日本却不成功。中国到英美的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是不成功的,而对英美是成功的。”也就是说,留日生多具爱国反日精神;留英美生则有一种亲英美、看不惯中国的现状而指手画脚的坏毛病。这种论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很不准确。因为从整体上去观察,留日生虽然对一些日本人的轻视中国人十分反感,但在其日本观中并不占主导地位。

  三、客观影响

        留学生对留学所在国的观感实际是其文化选择的指导思想,左右着其留学动向和归国后的社会影响。甲午战后50年,对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有留美、留欧、留日三股留学生,由于他们的留学观不同,发生影响的侧重点或曰特点就不一样。近代留美生,如果加上近15年的,其人数较留日生要多,他们的美国观概括来讲无非是科技为美国振兴之本,民主是美国强盛之路。因美国式的民主与中国国情相距太远,所以留美生文化选择的重点就放在了科技方面,近百年中国的科技大军基本以留美生为领袖和骨干。近百年的留欧生,加上留学苏俄的,其人数不及留美生和留日生多,但因其国别较多,思想观念在不同历史年代和不同的国别也多有变化,很难用一句话去概括其留学观,不过就主体来讲,中国留欧生的欧洲观,除了五四前后的一部分留法勤工俭学生和稍后共产党所选派的留苏生以政治为中心、以革命为天职外,仍将科学和民主视为欧洲腾飞的基础。从他们介绍到中国的欧洲文化来看,科学和民主都有一席之地,也可以讲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得益彰,或者讲科技和政治齐头并进。近代的留日生则另有特点,他们既非留美生那样在科技领域独占鳌头,也不像留欧生那样科技和政治平分秋色,虽然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很多贡献,但突出的影响是政治和文化方面。因为留日生是将日本视为向西方学习而强盛的范本,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榜样,其政治色彩比留欧生和留美生在总体上都要浓。前面所考察的留日生的日本观,其中关于积极进取和向西方学习的民族精神、尚武、重视教育、对中国人的态度等都着眼于政治文化,勤俭和崇尚自然质朴的文化生活虽较少政治含义,但也和带有某种政治意义的国民性联系在了一起。留日生日本观这种政治意向的浓厚决定了其引进日本文化过程中较鲜明的政治品格。

        晚清的留日生几乎都是政治留学。孙中山发动的反清政治革命基本以留日生为骨干。1905年成立的同盟,留日生占绝大多数。各省发动的武装起义,不少由留日生来组织。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时称:“本党从前在日本组织同盟会,所得的会员不过一万多学生,他们回国之后,到各省去宣传,所以辛亥武昌起义,登高一呼,全国响应,不到半年,就收全国统一的大效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