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辛亥革命之“排满”及对广州八旗“和平易帜”的影响(4)

辛亥革命网 2021-02-18 12:39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沈林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的理论主张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核心是汉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核心是“排满”复汉。辛亥革命之理论、手段和目的当然指向“排满”

  二、辛亥“革命”前革命党对驻粤八旗的恐吓效果

  广州满汉八旗自康熙及乾隆朝始到达广州城,满八旗驻扎在广州老城西门内和归德门内一部分街道,在把这些街道划分各旗,界线分明、驻地内的房屋按职级分配,军官有衙署,旗兵(必须是马甲兵)有住房,但防地内也不完全是满人,为满洲与其它族群交往提供了可能。若干年发一次房价作为修缮房屋用。旗兵军纪很严,规定不得远离驻地,否则要受罚。原来规定三年换防一次,后来变成常驻⒀,从此基本就没有人回到家乡,那些先人的骨殖暂存瓦罐以备将来有机会带回家乡满洲,但从此回不去家乡。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前,广州满八旗驻粤有一百五十五年历史(汉八旗时间更长),实施八旗钱粮制度,一般的旗兵收入与将军和统领协领相比差很远,“每个马甲每月不过三两六钱,米粮不到二石”⒁,在满足温饱方面还没有太大问题,但不允许旗人经商。物价上涨,旗人生活陷入困境。“光绪末年,镇粤将军增祺嵩目时艰,念之旗民生计日蹙,在广州光孝寺内开办工艺厂一所,聘请技师教授旗民教授手工业”,(同上)长期固定驻守在一个地方,容易养成无所事事、防务废弛的状况。尽管满洲与汉军都相对固定驻扎旗营,但与汉人接触也逐渐增加,接受驻防地的民俗民风影响,与当地的百姓甚少冲突。几百年来,广大旗兵最大的意见是对朝廷多年不增加钱粮供养,又不允许经商的八旗内部矛盾,同时不允许调回满洲家乡的思乡之情,而未见广州八旗与当地住民的纠纷瓜葛。

  清末叶,满洲八旗人民业经饱尝生活高涨之苦,经济生活之困难,有部分旗人想摆脱钱粮制度束缚,自谋生活发展。“惟惧革命党人以仇杀旗人为口号,因思不战亦死,战或得生,因此全体一致坚决死里挣扎,少壮者防守城垛及旗民交界处。老弱者梭巡内街,昼夜提高警惕,不辞劳苦”⒂。

  据《广东满族研究资料汇编》的内容透露:在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人刺死广州将军孚琦,炸死广州将军凤山,搅起广州紧张气氛和满汉的猜疑。广州城四周的土匪也虎视眈眈,“他们的生存方式是建立在反社会的基础上的,必然要受到有维护社会治安之责的政府的镇压,因此清末的土匪必然把清政府视为最大的敌人。……胡汉民就曾说过:‘民军分子以赤贫农民与其失业而流为土匪者为基本队,更裹胁乡团及防营之溃散者,以成其众。’……广东警察厅长陈景华在文告中指出:‘当时兵匪不分,广州城内,纷纷劫掠,居民逃遁’”⒃。广州市民委原主任关培先生曾经记录关凤臣老人的口述:城内风声鹤唳,城外四乡之流氓土匪李福林、陆兰清、王河顺、石锦泉、周康等蠢蠢欲动,市郊扎有燕塘新军,及部分巡防军与清八旗兵对峙,双方酝酿交战,时局动荡,人心惶惶,市面行人不时惊惶奔走。及至互相访问何事发生,均未获悉。满汉八旗建设铁闸与旗民交界处,城门关闭,只留大南门半掩虚开,旗人富户眷属,间有改变装束,避居港澳或四乡戚友家。可见当时的广州已经非常混乱,土匪与革命党一样对付政府军,土匪和失业者组成民军客观上配合革命党准备进城“排满”,对广州旗人形成巨大的冲击。

  辛亥革命枪声响起后,广东清政府在九月十八日推举两广总督张鸣歧任广东都督,宣告广东独立,“张不允接任,深夜出走,接着副都统文泰、春露,水师提督李准等广东官员亦相继出走”⒄,因为平时好端端的太平盛世被“排满”活动搅扰,以至政府大员也放弃职责出走,广州城防空虚了。

  八旗军虽然已经参与“和平易帜”磋商但还没有具体落实,军队建制还存在,冷热兵器和大炮也存在,如果革命党与之作战必将大量死人。新军和巡防军面对手里有大量武备的八旗兵,不便贸然下手,但清政府在广州的实质统治已经在“排满”的喧嚣声中坍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