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新论(5)
辛亥革命网 2011-07-18 0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沟口雄三 查看:
事实上,根据某类统计,明代末期全国县的数量有一千三百余,至清代中期却几乎没有变化。而明末的人口为一亿数六千万,而至清末则被推定为四亿。可见清末每一县的人口已达致明末的两倍以上。尽管如此,非但地方官的人数保持了零增长,而且民间的民间经济、社会关系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官”的行政服务不得不趋于薄弱。完全可以认为,这些都是善会、善堂等地方公事活动必须加强的背景。康有为在《公民自治篇》中曾以广东省为例指出,因一县人口众多而导致行政人手难及,所以“地方之保卫,不能不民自为谋;学校、道路、桥梁、博施院、医院,不能不民自为理。于是有绅士、乡老、族正以断其狱,选人为更练壮勇以卫其乡,以及堤堰、庙堂、学校、道路、桥梁、公所、祭祀一切,不能不民自为理。”康有为所言,想必正是乡治的问题。
“自治范围”所列举的上述公益事业,若上溯历史,明显可见的是,在当时人们的认识中大半的公共事务乃包含官、绅、民共同进行的“善举”在内的“乡治”,亦即近人所谓的“地方自治”。今人因无意识中依据“现代”这一框架,所以谈起“地方自治”,便会问如何“民间”、“自治”,如何实现法制度化;谈起“民间”,则会问如何自立于“官”、“体制”之外;谈起“自治”,则会问如何将之作为国家体制中的明文制度,或会问实行者的市民权利如何被保障,等等。但是,实际上,欧洲的地方自治的主要内容涉及中世纪都市中拥有特权的市民的移动自由和商业自由,是权利的自治。与之相比,中国地方自治的乡治的历史语境本来便迥然有异。
在中国,至少清末的被概念化的“地方自治”(乡治)的内容,一方面基本上是传统的“互助”、“劝善”的道德实践,另一方面则是官、绅、民共襄为之的地方公益事务实践。当然,所谓的道德实践,比如视所有的捐款予善会、善堂的行为为捐款者的道德献身,这并不完全如此。有些捐款的动机其实是立身处世或造福子孙,其动机多种多样。但是,若上溯至明末清初道德色彩浓郁的善会,会发现上述行为无疑是循此源流发展过来的。由明末而清末,这一“善举”继承了“以地方之手理地方之公事”这一基本原则。并且,它由明末个人或团体的手工制作时代而发展至清末组织化、网络化时代。就“善举”内容而言,明末对穷人的救济、保护、养育等所谓的慈善事业占其大半,而发展至清末,则广及土木事业、教育事业、民生事业、卫生事业等。如果说这便是自治的话,中国的自治是与欧洲的“权利的自治”相对的,或许可以称之为“以公益为目的的自治”。
以上,我们论证了“乡治”具有如下性质:中国清代的“封建=乡治”模式,贯穿于整个清代,是“以地方之手理地方之公事”意义上的地方自治;此时,财政是否自立于体制之外并非关键。即使是“民间”主导,其内面实质上更多也是官、绅、民共同运营;在明末清初,这一类善会活动作为地方精英的个人性劝善活动,其所及范围也大致限于一县之内,至清末其运营则被组织化,其联合则常广及全省。总之,传统中国的地方自治与欧洲的语境迥然有异(并非于权利层面而是于道德层面),它完全作为善举(指道德行为,亦即梁启超所说的“互助”)的公益活动。这是我们称之为“乡治”的理由。乡治的各种各样的实践正是我们所说的“省力”的构成体。此外,附带指出的是,省整体层面的联合中“以地方之手理地方之公事”这一社会原理,后来发展至诸如湖南省独立运动中“湘人治湘”这一政治原理。
(三)清末“自治”力量
辛亥革命采取了各省独立这一革命形态,各省宣布独立,意味着各省已经判断过自己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具备能够独立的力量(一省之力)。这一力量在数字上进行判定本不可能,但是军队脱离中央权力站在省的一边,这无疑是决定性的要因。省的军队,循其源流本是为补充中央军而成立的地方军。太平天国时期所成立的湘军、淮军即属此类。
在太平天国之乱中,叛军席卷各省。而原来相当于地方驻军的绿营军本来便是从远隔之地招募来的军队,因此与该地方无任何利害关系,也不可以往驻扎地以外的地方派军,以作为军事上的约束。因此,太平天国军将各县各省的贫民卷入其中,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各县各省的防线。深知绿营军局限性的清廷旋即将湖南省的防务委托予湖南省出身的朝廷大员曾国藩(1811~1872)。作为“以地方之手理地方之公事”的军事版,他建立了由湖南人自组的湖南防卫军亦即湘军。虽然此后经由李鸿章(1823~1901)所建的淮军,几经曲折结果最后演变成军阀,但当时乡人自组的乡里防卫军却是士气高涨,而且更借助乡绅等实力阶层的捐款和地方财政拨款,获得了新式洋装备,在镇压太平天国军方面充分发挥了威力。尤其应该指出的是,湘军最强之处,在于其本于乡土之爱,以自己的力量守乡护土。从乡里一方看来,以前的叛乱是外乡人的王朝军与叛军之间的对抗,而这次却是吾乡之人守吾乡之土的新军,与王朝军对叛军这一构图有所不同。在漫长的民众叛乱史中,乡里武装的出现大概也是史无先例的。它也许应该作为清末的历史推进力而予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