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3)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民族魂 作者:刘明 查看:
第二,坚持爱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爱谁的国的争论,归结到一个焦点: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还是经过立宪改良,保住清朝统治。辛亥革命以前,国外的康梁派,国内的立宪派都因为害怕革命,极力要求改良清政府,保住清政府,扑灭革命于无形。康有为说,革命血流成河,死人如麻,“不尽杀四万万人不止。”梁启超说,革命是要“以野蛮之力杀四万万人之半”。张謇说,革命派实属盗贼之流,六朝五代分裂惨祸,会要重见于今日。他们一致断定,爱国救亡,只可以走立宪改良的道路。孙中山、革命派,坚持爱国必须打倒已经变成帝国主义傀儡的清政权,釜底抽薪,走革命的道路。照改良派、立宪派的道路,实际是让清政府挂上立宪招牌,继续保持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的支柱。中国只会依旧黑暗下去。照孙中山、革命派的道路,推翻清政权,也就有力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反帝反封建开始走向结合。中国的复苏从此才有希望。
章炳麟、孙中山一九○三年分别发表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敬告同乡书》、《驳保皇报》,是革命派对保皇党、立宪派大论战的开始。孙中山《敬告同乡书》中指出:“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倒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非一日矣。”①[胡汉民编《总理全集》,第三集(二·函札),第112页。]他痛斥立宪派,说他们是同吴三桂、洪承畴、曾国藩、左宗棠一样的汉奸。什么官爵呀,银行呀,铁路呀,矿务呀,商务呀,学堂呀,等等,不过是他们诱人的工具,骗人的谎言②[同上书,第一集(三·杂著)第1072页。]。同盟会成立,论战进一步展开。《民报》第三号宣布“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十二条,集中起来就是一条:反清革命与拥清改良。《新民丛报》把它的论战文章合刊为《中国存亡一大问题》。《民报》指出革命与改良,确实为中国存亡一大问题,但如果照改良派的主张去做,“则可以立亡中国”。一九○六年《新民丛报》发表的《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一文说,革命论盛行于中国,主张立宪的被骂为卖国,理不直,气不壮,承认在思想理论斗争中,革命派胜利了,改良派失败了。不久梁启超托人游说,希望《民报》与《新民丛报》“以后和平发言,不互相攻击”。最激烈的排满鼓吹者章炳麟呢也认为“可以许其调和”。孙中山反对。革命派从国内分散的群众反抗斗争中吸取力量,又在群众中传播革命火种,经过种种努力,最后发动武昌起义,一举打倒了清朝政权。这是他们坚持革命道路的结果。孙中山在《革命原起》中,一一叙述过他亲自参加的武装起义。那些斗争是应当注意的。但是像从前国民党一些出版物那样,把清政权覆亡简单地看做由那十次起义所造成,显然违背历史。他们眼睛里没有人民群众的存在。反过来,近来西方有的研究者走向另一个极端,极力贬抑、以至否认孙中山、同盟会的领导,以为他们的作用微乎其微,同样也不合事实。如果确实那样,那么,武昌起义者所奉行的纲领、政策为什么就是孙中山、同盟会的纲领、政策呢?武昌起义以后,各省怎么会纷纷响应的呢?南京革命政府的诞生、孙中山被举为临时总统等,又何以解释呢?栋梁连云,不能缺少正殿;万山磅礴,其中必有主峰。这要靠观赏者的眼光去发现、判断。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北洋军阀接替清政权的反动统治,孙中山抱定革命宗旨,继续前进,一直到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下的中国,爱国必须革命,这是孙中山所毕生坚持的道路,也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近两年里,关于辛亥革命的讨论中,有一种从外国人早年的著作里搬来的被视为时髦的观点,以为只要依照立宪派的道路走下去,中国似乎也可以近代化,怀疑辛亥革命的必要性,甚至革命可能反而把事情闹糟了。分析这个问题,应当回顾一下历史。最初,地主阶级中奕诉、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起洋务运动,他们希望在遵守不平等条约,不触动封建制度要害的条件下,利用西方科学技术,保住旧的统治秩序,实现所谓“自强”“自立”。推行的结果,中国进一步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压迫,难于成长。经历三十年,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了。于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倡导、启迪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应运而起。他们要求清政府自上而下变法改良,变革封建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奖励民族资本,提倡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以挽救民族危亡。他们一手握着皇帝命令,一手举起孔学为护符,表面上雷厉风行。封建顽固势力略施还击,维新运动又迅速失败了。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任凭研究者这样那样解说,一个卖国,一个爱国流血,性质不同。但它们的失败,说明同一个问题:在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半殖民地化的中国,要求独立富强,达到近代化,走改良的道路,不管皮毛枝节的改良,还是政治制度上的改良,迎面四个大字:此路不通。洋务运动把中国“自强”“自立”解决了,维新运动就不会出现了。同样地,维新运动把中国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解决了,辛亥革命就不会出现了。洋务运动没有给中国找到出路,所以有维新运动。同样地,维新运动也没有给中国找到出路,所以有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前进所必需,这就是辛亥革命的由来。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正是根据这种必要性来评价革命派、孙中山的历史功绩的。认为立宪派的道路可以致中国于近代化,相信这种说法,不知何以看待从洋务运动到立宪派本身一连串失败的历史。革命派、孙中山试图经过革命,凿开中国迈向近代化的通途,立宪派抵制革命,阻塞那种通途。他们的根本相异之点,就在于此。
第三,反对国家分裂,要求国家统一。
孙中山登上政治舞台,很快就面临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势。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割据,四分五裂。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成了孙中山全部爱国斗争的一项迫切任务。斗争的时间越长,他越发深刻地理解到,封建军阀割据、国家不统一,与外国侵略势力、不平等条约是牢固纠结在一起的。这种理解,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里,得到了最明确的表述:“军阀本身,与人民利害相反,不足以自存。故凡为军阀者,莫不与列强之帝国主义发生关系。……而列强亦即利用之,资以大借款,充其军费,使中国内乱,纠纷不已,以攫取利权,各占势力范围。由此点观测,可知中国内乱,实有造于列强,列强在中国利益相冲突,乃假手于军阀,杀吾民以求逞。”①[黄季陆编《总理全集》(四卷本),第三卷(宣言),第70-71页。]一九二四年从广东北上,他多次谈话指出,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中国现在是作十几个国家的殖民地,有十几国的主人,我们是十几国的奴隶”。“中国近来的兵和督,都是外国条约造成的”。排除扰乱中国的外国势力,中国的和平统一才有可能。从广东到北京,要求段祺瑞政府召集国民会议,直至在北京逝世,可以说,是孙中山谋求国家统一,作出的最后一次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