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民族魂 作者:刘明 查看:
孙中山说,他从一八八五年中法战争中国失败之日起,就立志推翻清朝政权。自那时到一九二五年去世,一共四十年。其间经历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不停息地为我们祖国的独立、自由而进行斗争。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者的一生。
爱国,这个神圣而庄严的字眼,激励着近代中国各革命阶级以及统治阶级中的爱国者,不知多少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历尽千辛万苦。一切爱国者,不问来自国内哪个民族、哪个阶级,他们都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志士仁人,受到人们的尊礼崇敬。孙中山就是这些志士仁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中国的近代,爱国问题为什么成为一个不同于以往历史时代的突出问题呢?原因在于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与中华民族独立、生存的矛盾,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最突出的矛盾。帝国主义疯狂进攻,有增无已,地主阶级当权势力、买办资产阶级投降卖国,中华民族遭受空前奴役,中国面临瓜分灭亡的现实危险。梁启超早年著《爱国论》一文说:西方人谈论中国,常常说中国人没有爱国的性质。势力涣散,人心怯懦。外国以威势相加,就帖耳顺从,啖以小利,就争趋若骛。外国人日日讨论如何瓜分中国,如何择肥而噬。他们把中国人看作自己的奴仆,把中国的土地财富看作自己的囊中之物。扬言于议院,腾说于报纸,视为固然,毫无顾忌。梁启超叙述的情景,即使现在读来也令人毛骨悚然。他接着又分析说,中国人并没有不爱国的劣根性。众多的人爱国观念薄弱,那是中国自古以来处于一个小天地中的特殊环境所造成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士大夫忧国难、谈国事的很少。“自中东一役,我师败绩,割地偿款,创巨痛深,于是慷慨爱国之士渐起,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有”。梁启超的分析如何,不必一一评论。他指出近代中国的爱国问题是伴随帝国主义侵略而来的,中国人因为创巨痛深,就起来“谋保国之策”,投入爱国斗争①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二册。],这是完全合乎事实的。一部中国近代史,从一方面来说,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爱国--反对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主流之一。不过从时间上说,那种斗争不应该只从“中东一役”算起,应该从鸦片战争算起。
孙中山的爱国活动发轫之前,以及在那以后,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为首的抵抗派与道光、穆彰阿、琦善等人的分歧对立,中法战争中,曾纪泽、彭玉麟等主战派与李鸿章一帮的分歧对立,甲午战争中,翁同和等主战派与李鸿章洋务派的对立,都是地主阶级里面爱国或倾向爱国者与卖国投降路线的对立。“百日维新”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带有爱国性质的运动。太平天国不曾号召反对外国侵略,但最后它作战的对手是戈登代表的外国侵略者;义和团“扶清灭洋”,不管它怎么落后,连赫德那样的侵略分子也承认,义和团“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人为目的者也”;太平天国、义和团,它们是农民阶级进行的爱国斗争。“百日维新”、义和团的爱国性,十多年前受过“四人帮”的恣意歪曲。他们为了所谓“揪出刘少奇”,借口评电影《清宫秘史》问题,大做“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的文章。照他们的说法,维新活动、抵抗瓜分危机的义和团,仿佛都逃脱不了卖国主义,而宣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那拉氏只不过有点“排外”,倒要算在爱国者之列。当然,那一切如今已经澄清,历史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孙中山的爱国斗争,是地主阶级抵抗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农民阶级的爱国运动的继续;同时,又是那些斗争的崭新发展,它具有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西方研究孙中山的论著中,近来流行一种说法:孙中山作为革命者,存在一个令人难堪的侧面,那就是在为实现革命宏图而奋斗的过程中,喜欢同西方和日本的最富于冒险性的帝国主义分子结成联盟。那些作者列举孙氏同日本朝野扩张主义分子的广泛接触,同英、德、法扩张主义分子的瓜葛,以及在反袁斗争时,接受日本巨额款项等,然后尖锐发问道:究竟这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者”,还是相反呢?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那是毋须讳言的。外国的插手,事实上对革命带来的,主要不是成就,而是破坏,消极影响。但是没有理由可以对这个侧面张大其词。一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什么幻想也没有,到反而不可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肯定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并没有无视那些幻想,或认为无可非议。归根到底,侧面并非正面,非本质的东西永远变不成本质的东西。不能认为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就是所谓“新正统主义”,而只有注重那些幻想,才是科学研究。事实不允许人们随心所欲去解释,要各得其所,恰如其分。
孙中山爱国斗争的资产阶级性质,表现在辛亥革命以前和以后他的一系列言论和实践上。其中有几点是带有普遍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