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总统”徐世昌在辛亥革命前后(一)(6)
辛亥革命网 2011-11-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徐世光绘《双隐读书图》
徐世光是徐世昌的胞弟,于辛亥革命时,从烟台弃官,避居青岛,建西式洋房于曲阜路八号(此宅现在尚存)。当徐世昌来青岛时,与弟同住一起,便绘制《双隐读书图》,初衷可见。
德国占领青岛后,便由总督颁布《德居之内外两境章程》规定:构筑“华洋分界而治”。仅十几年的分界,被前清遗老的到来,德人的分外照顾,在洋人居住区里,率先由徐氏弟兄在曲阜路上破土建宅。随之这班清室的大员们也如蚁附穴,在德人居住的青岛区欧式建筑群里,见缝插针,大造其屋,华洋分界已名存实亡了。
徐世光(1857—1929)河北天津人。字友梅,号少卿。徐世昌之弟,小于徐世昌二岁,父嘉贤二十五岁病故,在母亲刘夫人“督课益严”,日有进步,二徐于光绪八年(1882)进京乡试。考试后,忐忑不安,经人指点,索性到前门琉璃厂吕祖庙去求签,经过一番虔诚的祈祷,徐世昌抽到的签词是:“光前裕后,昌大其门庭”。发榜后,世昌考取为第145名举人,世光则为第95名。二徐双双考中举人,同榜告捷,结果恰是世光名列世昌之前,签词的“光前”二字应验了。可是后来世光名落孙山,世昌则旋于丙戌(1886)成进士,入词林,世光则于1886年以捐纳同知,分发山东,任知府用场。袁世凯于1900署山东巡抚,由于同徐世昌关系密切,将世光补为青州知府,旋即调任济南知府。1903年后,周馥抚鲁,以世光有名士习气,并且多病,谓道府为全省官场枢纽,非可卧病者能治理,故勒令开缺。1905年后,杨士骧为山东巡抚,其与世昌同亲世凯,且丙戌同年翰林,便对徐世光极为优待,使其署济东泰武临道及粮道,任河防局、营务局等要差。当时,在侯补道中,徐世光共朱钟琪、萧应椿、杜秉寅,时称徐朱萧杜四大红道。徐世光声势尤着,有二帅之称。以巡抚称大帅,世光若仅次于巡抚。后调徐世光于宣统元年(1909)简授登莱青胶道,兼东海关监督,为山东各道中第一优缺。徐世光其时适丧妻,其悼亡诗有“隔宵天子诏书来”之句。先是,奉巡抚委署兖沂曹济道,适济南知府胡建枢已奉旨擢任是缺,世光遂未履任。就名义而言,山东旧有各道,世光可谓遍历,四红道中,迄清亡时,未获一握司道之篆者,只有杜秉寅一人。说明徐世光当时在山东还是很有成效的。徐世光任登莱青胶道,以兼司交涉驻烟台。
辛亥革命时,烟台市有人持白帜叫喊:“革命军到了!”徐世光闻言,急挈眷属逃至青岛,文武官员闻道台已走,亦皆骇散,革命党人遂不血刃而占领烟台,建立都督府。徐世光成为青岛寓公。仍蓄辫以清室遗老自居,徐世昌至青岛时,已去辫子。世光不顾情面的数落世昌说:“弟官不过监司,犹感激大清恩遇,守首阳之节,兄宰辅三公,何以遽忘先朝,而作出山之计吗?”徐世昌不加可否,一笑置之。
迨日德交战时,青岛不可留,徐世光乃迁居天津租界内。回味无穷的昔日久尝居官的滋味,静极思动。徐世昌时任国务卿,知世光意,便向袁世凯提出后,令其督办濮阳河工,隆其体制,优其经费,至此,徐世光乃去辫以拜命,时人认为徐氏弟兄尚重手足之情。徐世光担任督河,山东河工麇集,参谒如见督抚。徐世光仍盛设前清时的威仪,如同河道总督一样。迨工竣,僚吏均满意而去,且得优保,号为名利双收,遍颂称世光功德。外面盛传,徐世光在濮阳之役,所获尤丰,家成巨富。竣工后,付居天津,致力慈善事业,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可是,当徐世光在天津病危时,徐世昌往探视疾,徐世光流涕满面云:“自知旦夕永诀,惟清风两袖,将以举家累大哥矣。”徐世昌安慰云:“有老兄在,毋以身后为忧。”世光乃云:“如是弟先行一步了。”1929年病逝于天津。徐世昌无子,以世光子为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