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总统”徐世昌在辛亥革命前后(一)(4)

辛亥革命网 2011-11-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义旗一举,清朝竟如摧枯拉朽,一击而垮。与清朝有深厚渊源的清廷高官和清室皇族,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感。接着在青岛等

   后来,他见到袁氏的大总统地位日趋巩固,便接受了袁的聘用。于1914年3月,袁废除内阁,设国务卿于总统府。将寓居青岛之徐世昌召回,被任命为国务卿。徐于5月1日出任国务卿,被称为“相国”。徐就职不到两个月,便是端午节,他按清仪制花翎顶戴朝服入故宫向溥仪跪安致贺,并参加“赐宴”。

   1915年,袁世凯公开推行帝制之时,他曾愤怒的哀叹云:“人各有志,志为仙佛之人多则国弱,志为圣贤之人多则国治,志为帝王之人多则国乱。世之操治化教育之权者盍审诸?”激烈反对袁氏称帝的态度可见。当他窥测出袁氏称帝,可能会引起政局动蕩的危险,老谋深算的徐世昌看到这点,即于10月提出辞职。当袁要挽留、并劝他赞助时,他说:“举大事不可不稍留回旋之余地,若使亲厚悉入局中,万一事机不顺,无人以局外人资格发言为谋转圜矣,本人当此时而求去,非为自身计也。”随即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自号“水竹村人”。袁氏称帝时,封他为“嵩山四友”之一,特许不称臣、不跪拜。他此时仍在静观其变。由于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再次起用徐世昌为国务卿。他果然为袁效力,依照袁的旨意要求护国军停战议和;但他的要求,遭到拒绝,仅一个月即下台。他力荐段祺瑞为国务卿。至四月,他还退居水竹村别墅里,六月袁氏病危,召徐至面前,托以家事。仍回水竹村,又称“退耕老人”。

   后来,徐世昌见段祺瑞与冯国璋矛盾不易调停,便于1918年4月18日出京,再次退隐河南水竹村。1918年6月,冯段交讧,两败俱伤,公推徐出山。9月4日,安福国会开会,出席436人,徐世昌得425票。徐久久觊觎的大总统,水到渠成,垂手而得。在选举时,有一议员投了“渔翁”一票,暗讥冯段鹬蚌之争,徐世昌得渔翁之利。徐当选总统之后,以自己的题名照片分赠议员,10月10日徐宣誓就职。时人以徐隐居辉县旧事,撰一联讽诮之:“芒鞋布袜从此脱,三海原来水竹村。”这时徐氏亦自题一副对联:“鹤有还巢梦,云无出岫心。”故作清高,意在美化自己,表明他并无出山之意,时刻想回家享天伦之乐。有人认为这是写给清廷看的。说明自己复辟清廷之心不死。颇耐人寻味。在北洋政府的五任总统中,徐世昌是唯一的文职总统。他曾任清廷翰林院编修,因而被人们称为“翰林总统”。他极力标榜“修文”,便以“文治总统”自命。他上台发布的第一个正式文告,就是赦免1917年参与复辟的那伙人,张勋也被排在大赦之列。辑刊任东北总督时“治绩”的《东三省政略》十二卷;民国三年编订《退耕堂政书》六卷目录一卷;民国六年又主持编成《大清畿辅先哲传》四十卷附《烈女传》六卷,次年辑印《水竹村人诗集》十二卷,尚有《弢斋述学》三卷、《颜李师承记》八卷、《将吏法言》八卷、,《归云楼题画诗》二卷、《书髓楼书目》四册、《清儒学案》二百八十卷、《明资治通鉴长编》九百一十七卷、《恕谷语要》二卷、《习斋语要》二卷、《东三省设官办事要纲》、《历代吏治举要》、《韬养斋日记》、《续修天津徐氏家谱》等。并在总统府设“晚晴簃诗社”,与樊增祥、柯劭忞、严修、易实甫等清朝同僚和诗人,每周聚宴一次,分题韵,互相酬唱,后有辑录之《晚晴簃诗汇》二百卷目录三卷刊行。是书后刊称为《清诗汇》,采6159家,选诗27400余首。选录了清代几乎全部著名诗人的一些代表作。尚有小传和诗话,不少为徐氏亲自撰写的。如卷167关于黎承忠(字喟园)的“诗话”略云:“喟园流寓大梁,好为诗。晚年之作不可见。曩时,喟园曾手书数十首贻余弟友梅,有出剩稿之外者,录而存之。”内中保留的有关作者之生平一些罕见资料,实为可贵。还选评《明清八家文钞》二十卷。在画家周肇祥家设画学研究会,创办中法大学的李石曾赴法,向法国当局赞颂徐为文治总统,法国拟赠以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并请黄郛捉刀撰成《欧战后之中国》一书,以中英法三国文字印刷,特命朱启钤为专使,接受了巴黎大学博士学位。此外,徐就职后,还发表了一系列文告、命令。1919年1月,还印行《将吏治言》一书,颁行全国。1919年12月4日,颁布了将柯劭忞撰的《新元史》增入正史。徐世昌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总统”形象,他曾派人赴桂、粤、川、黔、滇,暗中与南方的岑春煊及实力派陆荣廷等联系,采用釜底抽薪。当时北京有一家小报载一上联征对,文曰:“北有东海(徐世昌),南有西林(岑春煊),看这两个东西,怎样调和南北。”正如该联寓意,徐的分化政策很快就触礁搁浅,毫无结果。徐在就职宣言中称“以启民智”为中国立足将来世界之本,但在“五四”运动中,他却视学生爱国有罪,逮捕拘押,甚至要解散大学,迭次申令严禁学生干政。人们认为:徐离开青岛,早把青岛忘了。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消息传来,徐氏在“证求”各方意见,准备在和约上签字。北京学生游行,“五四”运动爆发。徐氏下令,限期要学生复课。6月1日,公布青岛问题真相,并为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洗刷罪责,表扬其“公忠”。后迫于全国爱国运动的压力,6月10日,始将曹、陆、章三人免职。次日,徐氏向国会提出辞职,并于12日通电全国。国会对徐的辞职未予批准。后因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发表声明。徐氏只得接受这个既成事实。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