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总统”徐世昌在辛亥革命前后(一)(10)

辛亥革命网 2011-11-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义旗一举,清朝竟如摧枯拉朽,一击而垮。与清朝有深厚渊源的清廷高官和清室皇族,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感。接着在青岛等

  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十三有载:“庚子拳匪方盛之时,士大夫无不退藏于密,独于晦若一车两马在阛阓间,掉臂游行。与袁太常(昶)最相得,时至袁家谈宴,故袁难中诗曰:‘独有于侍御,所以慨世情’也。迨袁被祸,诸人皆衔口结舌,不敢一言,于闻之号咷大哭,一生一死乃见交情,此之谓也。于在大学堂执事,尝与人言,中国变法再五十年,或问是否五年十年,于答曰:此五十年乃大衍之数,非此不可,说者谓中国变法,其迟速尚在未定之天,未知于何所见而云然,而如此斩钉截铁也。”光绪三十四年,朝中主张立议院颇众,独有于式枚抗疏谏阻。他认为“欲速而反而不达。”吸取戊戌政变的教训,主张缓办,冒着以阻挠新政罪而上折阐述自己的见解。宣统二年,朝议立宪,期以九年分期筹备,而先设责任内阁总其事,各部尚书改大臣,增设海军部、军谘府两署,共十一部。及朝命下,庆王授内阁总理大臣,汉人任大臣者唯唐春卿任学部、沈家本仍领法部,协办大学士李殿林兼录吏部尚书事,而其余八部大臣,则皆王公贝勒及旗籍。于式枚已见清室立宪之假面具,仍以国为私,欲凭一家一族之权力治天下,曾言中国没有希望,常有辞归之意。
于式枚在青岛时,曾为周馥的《玉山诗集》撰序,并订阅。其序略云:“《玉山诗集》四卷,建德周制府编年之诗,始咸丰庚申,讫宣统辛亥,五十年中述怀纪事所作也。……制府自述学诗托始唐人,故不为汉魏六朝门户结习,而独抒性灵,自行胸臆,不规规于法古而自得真趣。少长兵间,重睹升平,故于先后治乱之迹,感慨最深。写乱离之景象,陈民间之疾苦,沈痛微婉,有少陵、次山遗风。至其触事舒情,因物寓意,如元相之称白傅所云激切赡实者,体尤近之。晚岁优闲,流连景光,闲适平远之作,又出入于渭南。昔桐城张文端公爱白、陆之诗,以为日读其诗,则企见其人是也。制府自云生平事迹,略具其中。知此意,则可以读此诗矣。……制府始自佐戎入幕,以至议约收京,从文忠,与相终始北洋,绾毂中外。当时用人行政,筹海治河,兴学练兵,百端备举,制府以元从督护将吏,任事最久,无役不预,而尤精研水学,河工声绩,民称至今。制府于治河既有专书,其见于各诗中者,精思伟论,名章隽句,纷纶洞达,如读条议,可补史志,最为奇作。此外感事怀人诸什,于内治外交之得失,文武人物之盛衰,尤三致意焉。至今读之,陈迹历历目前。说武乡之故事,感临淮之遗法,足为一代之史材,非独一时之治谱也。信可传也。”

  1913年4月同徐世昌、李家驹等一行六人,在青岛游崂山,并留有徐氏撰写的《游记刻石》,于崂山太清宫风景区盘道左侧“涵海养云”的刻石下面附近。记云:“癸丑(1913)四月辛丑,约苏州吴郁生、广州李家驹游崂山,同游者贺县于式枚、合肥李经迈、张士珩,宿于华严庵,明日至太清宫,负峡函海,松石奇古,极雄深幽,覩之致念憨山争席事,俯仰兴叹。返华严宿,仍遵来路,历土壑岭,循九水而归。张君独留,次晨之八水河观瀑,蹑梯子石,越烟云涧,别觅归路,往返三日。道士韩太初善琴,马贤静善谈元,皆此游可纪者。天津徐世昌。”字径半尺,刻工亦佳,为徐世昌书之真迹。洋洋一百六十余言,堪称石刻大观。足为当时清季遗老们,居青岛时的寓公生活的见证。可是,他们六人中,却是同床异梦。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与吴郁生,安于作寓公,访佛问道;袁世凯的义弟兄徐世昌、与李家驹,则待机出山,拟做“二臣”;李鸿章的次子李经迈、与于式枚,则积极进行复辟清室活动。初居青岛时,于式枚唯与恭王溥伟过从甚密,泫然相向,时或咏歌摅厥幽忧而已。当时为复辟清室而奔走的人,以集中在青岛的人最多,活动最积极,对以后事态发展的关系也最大,而青岛诸人是以溥伟为中心的。他们看中的主要策动对象是近在兖州驻防的军阀张勋。当时在青岛为策划复辟而奔走最力者为刘廷琛、陈诒重、胡思敬、温肃等人,据载,于式枚亦是积极参与者。张勋的亲信胡嗣瑗在张勋《自叙》补充里曾云:“壬子(1912)春,公移军兖州。王给谏宝田(字饴山)奉命办山东团练,遭国变,避居兖城中,以兴复大计说公,极相契合。每夜午,微行过宝田密语,或达旦乃归。幕客皆不得闻。时恭亲王居青岛,朝士如于侍郎式枚、刘副大臣廷琛、陈右丞毅、温侍御肃、胡侍御思敬,先后会岛上,谋讨贼反正,介宝田纳交于公。诸人游兖,必住宝田所。公辄密就筹议。”这则记述,透露了溥伟等人聚集在青岛,并不时到兖州与张勋取得联络,而张勋对其倾心交纳,常常移尊就教,密谈通宵的情况。当时在青岛策划复辟的人中,奔走最力、接触面最广的是陈毅(字诒重)。他在为刘廷琛题《潜楼素书图》五律里自注云:“今年(1913)春,隆裕崩徂。先生(即刘廷琛)重过提督处,毅从焉。提督于是有袭取济南之举,以谋泄不果。夏五月,胡瘦篁御史思敬游于兖,而南乱(指二次革命)适起。御史劝图再举,先生约于晦若侍郎式枚及毅续赴之,而提督不敢发。”并谈及袁世凯对青岛诸人进行侦察的事:“今年六月,恭亲王幕府王式于天津为袁世凯徒党所获,目为宗社党,逼供多人……在青岛者更多,而以先生及于侍郎为首。……于是,世凯请瑞臣侍郎及一钱姓者来岛,讽恭邸回京,且察两潜楼行止焉。于侍郎号潜史楼也。”于式枚在癸丑复辟中,曾充当笔杆子,代为起草檄文与告示,曾被袁所得,“谓非于晦若侍郎不办。”并与陈毅主张联络岑春煊,因遭到刘廷琛等人反对而做罢。

  李文泰《海山诗屋诗话》曾云:“于晦若,名式枚,四川营山人,寄籍广西贺县。未冠,诗名动一时。其《李宝臣纪功碑歌》云:‘恒阳古郡行署旁,一碑屹立支风霜。纪年建中记永泰,文词渐泐犹能详。云我亚相秉王命,世有勋禄兼忠刚。铺敦四凶翊三主,瞿惕威惠怀瀛沧。千二百言自赡密,謏词曲笔难具量。渔阳丧乱起安史,夹河州郡沈戎羌。旄头堕地胡焰尽,馀星四散还披猖。阳和鹰眼偶一化,神狐得夜为妖祥。淄青魏博洎幽冀,各拥旄盖凭岩疆。成德一军最悍突,明光十万罗成行。控弦饮马正南下,百缣一掷催归装。射堂竟馘朱司徒,此功信可铭旗常。同功石谶恨不应,幽燕二帝遥相望。归来据险阻兵甲,蟠屈薛李连田梁。辅车势成窟宅定,谓可高卧常山冈。岂知凶德不再世,貙罴生不如封狼。徒资部曲取旌节,同开大镇康王张。蛟龙匣毁奸骨朽,巍然片石经沧桑。独留一事证史阙,题衔特志清河王。摩挲苔碣百感集,蹉跎国步哀中唐。代德以还那可道,风尘澒洞昏东方。威弧不弦斧钺钝,徒恃文物縻豪强。凌烟图画紫薇劵,一一狎视争腾骧。更勒丰碑纪勋绩,追逐召参翱翔。峨峨西平与义阳,庶几无愧桓文襄。华州曾颂李全谅,成都复纪韦南康。此外文字仅罗列,何啻中国纷蜩螗。八纮一裂不可止,颠倒功罪由文章。陆萧正色拒赵魏,几人岳峙中书堂。鄦公之铭出吏部,无乃少损日月光。矧兹幕府颂功德,岂容着手为低昂。百年运会一分合,燕将语在非微茫。章武昭肃恢大纲,手持魁柄临八荒。蔡齐并潞齿神剑,河朔猘子眠如羊。《淮西碑》付段文昌,《卢龙铭》勅李赞皇。英卫之勋燕许笔,两朝将相何堂堂。文石无言任雕刻,谁留秽恶传芬芳。从来上策在自治,罪言盍忆司勋郎。’胸有书史,故能濡染淋漓,诗格亦在昌黎、义山之间。”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