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总统”徐世昌在辛亥革命前后(二)(5)

辛亥革命网 2011-11-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袁世凯任大总统时,对青岛的清朝遗臣,分外垂爱。先后有徐世昌、李经羲、李家驹、周学熙等人均被召用。后来,赵尔巽被任命为清史馆长,

  他到青岛后,于1913年春,曾同寓居青岛的同僚徐世昌、于式枚、李经迈、李家驹、张士珩等游过崂山,有徐世昌《崂山游记》刻石为证。此外,他还经常与二子曾懃暇辄便驱车前往崂山,遍历其胜,曾留下不少游山纪念照。崂山名胜古迹,他大都摄影留念,而在每处景观,都作简明文字说明介绍。经过精选,编辑成《崂山名胜目次及旅行须知》一书。从狮子峰开端,至马山,共有景点三十二处,每处景点均附有照片。对景点之间的里程、对设有德人饭店、荷兰酒等,均有介绍;对寺院宫观等庙宇都有详细阐述,颇方便游客进行崂山之游,堪称为导游之书。是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书名为《中国名胜第二十二种—崂山》。吴郁生在是书扉页上题写“崂山胜境”四字。并弁言云:“崂山位于山东即墨县东海滨,峻而险,奇而深,实测海拔三千八百尺,其高盖可想见,故古有‘泰山自言高,不如东海崂’之语。余等侨居青岛,去其地不百里,暇辄蜡展往游,导幽探奇,几穷其境。私意足迹所及,惟此山差能传雁荡、黄山之神,而巉峭雄深,又另辟一面目,不可谓非海内胜境也。合前后所摄影数十,急付珂罗版精印,以饷世之好游者。”这篇精彩的题记,堪称优美的游记散文,颇有文采。他对崂山风景的介绍如同小品,异常精萃。“东海日出”;“白云洞顶平坦,晓起登瞪,海平山静,云飞日升,金光霞采,不可语状”。“鱼鳞口”;“由圈子里过峡半里,途穷经绝,危壁环峙若城,怒瀑下泻,喷珠吐玉,允称奇胜。”寥寥数语,一幅山水图画呈献在读者面前。这对崂山旅游资源的开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张士珩筑“竹居读书处”并去崂山问道

  清季著名学者俞樾题写的“竹居读书处”碑刻,在岛城被发现后,众说纷纭。经考当为清宦张士珩所置留下来的。

  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曾在天津任职,甲午中日战争后夺官去职,归卧南京冶山下,营竹居、筑弢楼而居其中。辛亥革命后,遁居青岛,建宅于曲阜路,与徐世昌住处(曲阜路8号)为对门邻居。过着隐居生活,晚年尤嗜佛老,并赴崂山、胶东等地,潜心问道。陈诗《尊瓠室诗话》云:“予于弢楼先生闻声景慕,未尝识面。先生居沪时,友人宋燕生征君为介绍,先生欣然延予入幕。予因事亦未往。后先生隐居青岛,予亦自陇上南归。乃以诗函相问讯。丁巳二月先生病卒天津,余挽以二律,有句云:‘安石为诸舅,浮邱是本师。’自谓深切,盖先生为李文忠相国甥,素耽道术,善吐纳者也。”看来,张氏问道已很着称。张士珩所著道学著作有《元和篇》与《易行录》。德人尉礼贤组织的尊孔文社,张士珩是积极参加者。曾帮助尉礼贤将老子的《道德经》译成德文,并写成《老子与道教》一书。尉礼贤曾说:中国革命开始了,青岛虽然处在平静之中,而爆风雨般的革命现在中华帝国的其它一些地方发生。并对张士珩有过描写:当“我正在做我的研究工作,我的一位朋友带着明显的激动和心烦意乱请绪走了进来。他曾任济南府的教育官员,我常同他讨论具有神秘的道教意义。我很推崇这位朋友所具有坚毅和稳重的性格,哲学和他对中国文学融会贯通的才能,来青岛之前,他在上海的兵工厂任职;他和他的秘书历经艰难从战乱中逃了出来,直奔青岛。”又说:“德国统治者发现自己面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该如何对待这样的逃亡者。幸运的是,他们持有正确的态度,始终向来此寻求避难的所有党派和所有人士开放。在青岛,聚居者大臣、总督、巡抚等各种职务的高官、学者和工业家。有教养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这海滨之地汇合。这些人是融汇各种各样文化知识的载体。”张士珩在青岛,研道之外,尚好京戏。京剧名伶林树森来青岛在三江会馆演出《华容道》时,张士珩请尉礼贤一同看戏,并为尉礼贤讲解,关羽在道教中被奉为关帝圣君,奉关羽为武圣在中国民间是由来已久。看来,张士珩同尉礼贤,还是颇有交往,也是很要好的。

  张士珩(1857—1917),安徽合肥人。字楚宝,又字冶衲,号韬楼,亦作弢楼、因觉生、冶山居士等;室名有竹居、弢楼、潜亭、味古斋、君子居等称。与护军统领张文宣都是李鸿章的外甥。祖父张纯,以诸生举孝廉方正。后为举人。父亲张绍棠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姑祖母,张绍棠(1829—1894),字又堂,一字勉难。即是李鸿章的表弟,又是李鸿章的妹夫,亲上加亲。当时,张家富足,李鸿章兄弟经常依靠张家接济度日,连婚事之需也是靠张家资助,因此李鸿章兄弟对张家非常感激。张绍棠曾在合肥办理团练,充当团首,同治元年(1862年)参加淮军,任李鸿章的亲兵营军官,曾因功获“鼓勇巴图鲁”勇号。咸丰、同治(1851—1897)年间,由监生擢至记名都督,系清季淮军重要人物。张士珩的母亲是李鸿章的长妹,生于道光八年(1828年),尊敬长辈,调和姊妹,相夫教子,十分贤惠,受到张、李两家的一致好评。父绍棠同治六年(1867)后,侨居金陵(今南京),以养亲课子为事,并广刊医书。尝组织王竞堂、钟受白等医生,于1885年校刊有《本草纲目》、《痧症要法》、《咽喉秘集》、《重梓验方新编》等。张士珩有两个哥哥,长兄张席珍,淮军在苏南与太平军作战时入李鸿章幕府,管理淮军军械,光绪十六年(1890年)病死于北洋军械所任内,官至候补道。二哥张士瑜。士珩少“善读书,十岁丧母,悲鲠逾节。母李文忠公女弟也,文忠因怜而异之。弱冠寓金陵,受业汪梅村先生,遂通舆地、辞章之学。尤习兵家言,沉审有意略,不为谈助。”曾考中举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前往北京考进士,不第,遂留在李鸿章幕下。时刘含芳主持北洋军械局,刘含芳赴旅顺负责旅顺基地建设后,由张士珩的长兄张席珍接任。数月后,张席珍又病死,乃由张士珩接任。张士珩任内,每得一件新式军械,必考辨其形质、度数,研究写放、穷幽洞微。因功保为花翎二品衔分省补用道,总办北洋军械局,兼办武备学堂。十八年(1892年)三月十一日,因肃清热河动乱,解送军械神速,获军功。二十年(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张士珩经常与李鸿章、李经方、张佩纶等策划于密室,研究战略。战争失败后,台谏弹劾李鸿章,也波及张士珩。有人参奏张士珩盗卖军火,得银数十万两。清政府命王文锦确查具奏,王文锦奏称,张士珩所卖军械,多被日本人买去。清政府命张之洞、福润将张士珩设法密速查拿。张士珩被迫向张之洞投案,清政府命张之洞提审张士珩,按律惩办,最后,张士珩以玩视防务被革职。“归卧冶山下,扩向所营竹居,筑弢楼其中,弹琴赋诗,以文史自晦。”二十八年(1902年),周馥出任山东巡抚,奏准由张士珩先已叙筹赈劳复原官,继则兼主持山东学务处,兼参谋处,办理武备学堂。三十年(1904年),周馥升任两江总督,又奏准张士珩主办江南制造局。张士珩主管北洋军械局五年,主管江南制造局六年,任内,制造洋枪、洋炮、新式军械、弹药,年年数量增多,并能自制镪酸,已经成了一名军火专家。三十三年(1907年),张士珩为山东补用道,清政府因他创办武备学堂出力,将他交军机处存记,升二品衔分省补用道。又因为他筹助巨款,赏头品顶戴。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事起,遁居青岛。君学问恢富,遭值世变,泛滥及老释,尝着《元和篇》、《易行录》,言道术,颇自喜。”民国四年(1915年)三月二十一日,袁世凯任命张士珩为造币总厂监督。数月后,以病辞。“项城又趣其入都商大政,不赴也。未几卒,年六十一。”(柴小梵《梵天庐丛录》)。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