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总统”徐世昌在辛亥革命前后(二)(4)
辛亥革命网 2011-11-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吴郁生(1854—1940),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字蔚若,亦缩尉若,号钟斋、钝斋,晚号钝叟。他的先世曾出过两代状元。他于清光绪三年(187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擢侍讲学士,曾为广东、浙江副考官。康有为出其门下。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戮,慈禧以康出其门,斥钝斋不能重用。因此,他郁郁不得志多年,1900年,曾放四川主考,任学政,认为古文学者“廖平所著《春秋三传》,谓其有背先贤,褫革衣衿,说者谓当清季,非恃新学家不能语言自由出版自由,即旧学家亦不能语言自由出版自由也。”慈禧死后,他才于1908年,内调署邮传部左侍郎,宣统三年(1911)署邮传部尚书、军机大臣。1917年,张勋复辟清室时,同岑春煊等十三人授为弼德院顾问大臣,未就。
吴郁生自四十岁断欲独身,少问政治,居青岛长达近三十年,历经德国和两次的日本殖民统治,及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代。来青之后的吴郁生只顾作他的寓公,擅长书画,从未谋求过任何官职。日伪市长赵琪知他喜欢看京剧,每有著名角色来青岛演出,必给吴郁生送戏劵,请他看戏,除了谈戏、议论诗书外,只字不涉及军政大事。吴郁生居官时,便喜藏书。庚子之乱,家藏损失甚多。他到青岛后,传给儿子吴曾懃。建国后,全家迁居上海,将珍藏的书籍全部捐献给国家。他晚年喜欢看电影,不论国产片还是进口片,均所乐观。往往是由甲院看完后,又去乙院再看一场,日观两场,仍不厌倦工书法,亦善绘花卉鸟虫。并注重养生之道。1940年病故于青岛,年八十七岁。
他起就居青岛期间,学问文章名于时,尤以书法向为人们所重。他早是著名书法家,但轻易不为人书写,故其墨迹甚稀。在青岛的题写匾额,仅见有四方路“瑞芬茶庄”及平度路“玉生池”两处。尚有湛山寺的“回头是岸”牌坊。他所写的屏对,有七言对联云:“愿携侠士青藤杖,试著仙人紫绮裘。”此联曾收入商务印书馆刊行的《楹联墨迹大观》第十册。另有“应费明河千斛水,要分清署一壶冰;”和“宜有高鸿在廖廊,已如神骏出风尘。”两付对联存在他的亲属那里。上述三付对联都是吴郁生八十岁以后所书,均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不可多得一见的作品。再有一些著名碑帖,经他临摹手书题跋,大为增色。他曾题写:清湖北巡抚《彭公芍亭墓志铭》、清日照丁萼亭著《望奎楼遗稿》书签、题东莱《赵氏楹书丛刊》、题黄公渚作《惠崇江南春图画页》等。1948年由上海万象图书馆出版的《书法大成》一书,收有近现代著名书法家谭延凯、沈尹默等四十余家,内有《吴郁生跋砖塔铭小楷》一篇。还为居青的一些清廷同僚有往还。于1918年为刘廷琛草书册后作书题跋,又为刘氏的藏书楼题《潜楼读书图》诗一首。1933年,刘廷琛去世时,本拟有其儿女亲家王垿为其点主,吴郁生知道后曾说:“王原为清廷刑部官员,让他点主不合适,他是为犯人点刑的。还是由我来点主吧!”1915年陆润庠去世,吴郁生为陆氏写《行状》。他与陆氏本为同乡,又是同僚,平日关系密切,不分彼此。徐一士《吴郁生笑谈一则》略云:“宣统辛亥,设弻德才院,以陆润庠为院长。润庠拜命后,曾与乡人宴于长元吴东馆(正阳门外长巷三条)。席间,吴郁生忽发一问曰:‘古来官名亦有第一字为‘弼’字者乎?’众言未有,郁生徐曰:‘有之,见于《西游记》,弼马温也。’众为哄堂,润庠亦笑不可忍也。”吴氏自称:在青岛只有自己最有资格为陆氏写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