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国热情著《台湾通史》的连横(6)
辛亥革命网 2011-11-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连横所著以《台湾通史》最为著称。辛亥革命后,连横尝言:“生平有两大事,其一已成(即革命);而通史未就,吾何以对我台湾?”如是,发箧出书,以日继夜,积数十年之精力,广泛搜集有关台湾的中外文献,档案和传闻,仿司马迁《史记》体例,终于成书三十六卷,于1920年台湾通史社藏版。于1920年至1921年,在台湾分三册出版,后商务印书馆于1947年重排出版。并对初版作了校勘,凡引用二十四史等史书亦校对订正,分段标点。
《台湾通史》叙史起自隋代,终于清廷割让,上下纵横1300年。书前有连横自序、凡例,后附沈璈跋。连横自序略云:“台湾固无史也,荷人启之,郑氏作之,清代营之,开物成务以立我丕基,到于今三百有余年矣。而旧志误谬,文采不彰,其所记载,仅隶有一朝,荷人郑氏之事,阙而不录,竟以岛夷海寇视之,乌乎,此非旧史氏之罪欤!目府志重修于乾隆二十九年,台、凤、彰、淡诸志虽有续修,侷促一偶,无关全局,而书又已旧,苟欲以二三陈编,而知台湾大势,是犹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其被囿亦巨矣。夫台湾固海上之荒岛尔,荜路蓝缕,以启山林,至于今是赖,顾自海通以来,西力东渐,运会之趋,莫可阻遏,于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军之役,外交兵祸,相逼而来,而旧志不及载也。草泽群雄,后先崛起,朱、林以下,辄启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复,而旧志亦不备载也。续以建省之议,开山抚番,析疆增吏,正经界,筹军防,兴土宜,励教育,纲举目张,百事俱作,而台湾气象一新矣。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于是乎在,故凡文明之国,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是以郢书燕说,犹存其名,《晋乘》、《楚杌》,语多可采,然则台湾无史,岂非台人之痛欤!横不敏,发誓述作,莫敢自遑,遂以十年之间,撰成《台湾通史》,为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图附焉。起自隋代,终于割让,纵横上下,巨细靡遗,而台湾文献,于是乎在。洪惟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为子孙万年之业者,其功伟矣。追怀先德,眷顾前途,若涉深渊,弥自儆惕,乌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朋友,惟仁惟孝,义勇奉公,以发扬种性,此则不侫之帜也。婆娑之洋,美丽之岛,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实式凭之。大正七年(1918)秋八月朔日台南连横雅堂自序于剑花室。”从自序里,可以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名为补旧志之阙,实是对英、美、法等帝国主义的入侵,因“志不及载”,对朱(一贵)、林(爽文)等“草泽群雄,”“旧志亦不备载”,建省以来,“百事俱作”,“台湾气象一新”,“故凡文明之国,未有不重其史者也。”是书著于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略者强占台湾之后,作者在侵略者积威之下,怀着爱国之情撰成此书。
是书编次为开辟记、建国记、经营记、过渡记、疆域志、职官志、户役志、田赋志、度支志、典礼志、教育志、刑法志。表附延平郡王世系表等九十六目,还附图十四幅。各表皆有所据,恻重户口、税收、田赋、岁收入,旁及兵饷、将吏、关隘、屯垦等。追溯考核,旁及西书,搜罗旧籍,博采遗闻,人民反抗斗争尤多注重。作者在日本占领台湾时期撰成,旨在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事实。作者的爱国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是书首纪自东汉,迄于隋大业元年(605)之经营台湾,《隋书》中的琉球,即今之台湾,从而又知自古以来,台湾即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之一部分。是书卷七载:“台湾之人,漳、泉为多,约占十之六七;粤籍次之,多为惠、嘉之民。”二百年来,即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之后即“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令诸将移家实之。”(《清史稿》语)。此后大陆移民断断续续来到台湾。这说明台湾与大陆的血肉亲密关系。书中尤着重叙述郑成功之惨淡经营,于开发台湾之事迹,以及典章制度、民情物力,言之甚详,显示民力之不可侮。终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本侵占台湾。凡一千二百余年有关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物产、风俗、人物等都有论列;对大陆人民开拓台湾和台湾人民抗击荷、英、法、日等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叙述尤详。复叙台湾人民对于统治者,英勇奋斗不屈之情况。是书意旨,不仅可以为台湾史迹之资,是研究台湾历史的重要史书,而且是注重发扬民族之气节之书,书中充满爱国精神。如《台湾通史,丘逢甲列传》记述爱国者丘逢甲生平,及保卫台湾失败,而赴大陆,曾载:“逢甲既去,居于嘉应,自号仓海君,慨然有报秦之志。观其为诗,辞多激越,似不忍以书生老也。”《台湾通史·独立记》云:“光绪二十一年夏五月朔,台湾人民自立为民主国,奉巡抚唐景崧为大总统……初二日,绅士丘逢甲率人民等公上大总统之章。景崧受之,建元永清,旗用蓝地黄虎。以工部主事丘逢甲为义勇统领,礼部主事李秉瑞为军务大臣,刑部主事俞明震为门务大臣,副将陈季同为外务大臣,道员姚文栋为游说使……设议院,集绅士为议员。”记述人民抗日爱国之举甚众,颇有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