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国热情著《台湾通史》的连横(4)
辛亥革命网 2011-11-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少年连横在这样幽雅的家园中无忧无虑地成长。然而近代中国灾难深重,复巢之下,安有完卵?外敌袭来,无人可免。连横18岁时,家难国难接踵而来。他的父亲因故乡沦亡悲愤不已,于8月14日辞别人世。台南陷落不久,日本政府相中城北环境,要在此地建造法院、宿舍,征购了连家祖屋。于是连氏家族被迫别离了已经聚居二百余年的故宅流散四方,连横一家也迁到城西。1897年,连横已长大成人,不能忍受统治者的横暴,孑然一身来到大陆,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但不久奉到母令要他回台完婚。连横不忍拂逆寡母的意愿,只好返家迎娶。夫人沈璈,出身一位寄籍台南的大陆富商家庭,知书识礼,温顺贤惠,善于持家。夫妻情感甚笃,连横沉浸在婚后的幸福中,一时不再作远游之想。但是,美满的家庭生活不能抚平连横心中的痛楚。台湾沦丧后,一群不甘俯首做顺民的士人在彷徨苦闷中,经常以诗浇愁,抒发国破家亡之痛和思怀祖国之情。他们结成诗社,互相策勉,彼此唱和,刊行诗集,岛上一时诗风大盛,历四十年而不熄。这种现象在台湾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当时中国各省区也是惟一的。
连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十三岁那年,他读到余文仪修的《台湾府志》,读后,感其志简陋,尤其是修者站在清廷的立场,对郑成功事迹的诸多诬蔑不实。遂立志要重撰一部台湾史志,以补其缺。自1896年至1933年,先后五次回到祖国大陆。第一次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只身到上海,入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和南京求学,不久回台完婚,连横新婚不久,便与十位诗友结成日据时期台湾岛上成立的第一个诗社--浪吟诗社。连横文名日著,1898年,被台南主《台南新报》(初名《台澎日报》)聘为汉文部主笔。同时习日文,读《日本维新史》。一家报纸他利用这一条件,不断地在报纸上发表一些精粹的小文章,介绍台湾各地的山川、古迹、物产、风俗等,唤起人们的乡土之恋。这年是他报人生涯的开始。往返于两岸之间连横尽管有了一份安定的、收入不菲的工作,但毕竟是活在异族旗下,于是四年之后的1902年,他再次来到大陆。但一到厦门,看到晚清官场的腐败萎靡景象,又十分失望,他深感清朝政府不足有为,不久又返回台湾。经过此行,他服膺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纲领,将光复台湾的希望寄托在祖国的复兴上,开始参与推翻清朝的斗争。
三十年(1905)同盟会加强了反清活动,国内政情也出现新的发展,连横在彼岸觉察到了这种变化,便携眷来到厦门,他在那里创办《福建日日新报》,以激烈的言论宣传革命,鼓吹排满思想。南洋的同盟会人士得知这一消息,派了一位闽籍会员到厦,准备将它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清朝官府对这份报纸感到犹同芒刺在背,必欲扑灭而后安。有一次,连横正在理发,清吏闻风而来,幸好他得到内线及时通报,急邃走避,其时他头面须发尚未剪理完毕。清朝政府几度搜捕不获,最后竟串通驻厦日本领事馆强行将报馆查封。
正在这时,连横忽接丈人在台去世的讣告,于是不得已再次回台湾,任职《台南新报》。三年后移家台中,主持《台湾新闻》汉文部,同时在作《台湾通史》的准备,积极搜集资料。光绪三十四年秋,漫游日本。回台后,与林朝崧等组织栎社,研究诗文,砥砺学行。次年,连横与诗友创立南社。1908年举家迁徙台中,随即加盟台湾报界的另一中心--台湾新闻。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撰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台湾通史》。
1911年秋,连横大病一场几至不起。然而这时,辛亥革命发生了。连横精神为之一振,心中充满希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胜利后,于1912年,35岁的连横第四次前往大陆,行前以家事嘱托沈夫人,做了义无返顾的准备。他取道日本到上海,每日与聚集在那里的悲歌慷慨之士、翰墨词林之客往来,抵掌而谈天下事,纵笔为文,评论当时得失,意气轩昂。转赴上海,历时三载,遍游南京、杭州,及祖国各地。并主持上海《华侨杂志》。1913年春到北京,参加华侨选举国会议员。继周游全国南北各地。不久他先出居庸关,入张家口,穿大境门,至阴山之麓而返。然后沿京汉路南下,过邯郸,临广武,登大别山禹王宫,升武昌黄鹤楼。顺流而下,游览沿江各地。入秋后,更渡黄海,历辽沈,观觉罗氏之故墟,寻旧俄之战迹,最后来到吉林、内蒙,先后任事于当地两家报纸。一度入《新吉林报社》供职,1914年春重回北京,应清史馆馆长赵尔巽的邀请,入清史馆任职,借此机会尽阅读抄录馆藏有关台湾建省档案,收获甚丰。
连横此次出关,本是为了实现他多年来一直萦绕梦中的“弃儒酬壮志,今日有经童”的理想,但关外的风气同样不能使他振作,很快他就感到“剑气箫心一例消”。那时,二次革命已经失败,民国之初带来的光明前景已逐渐暗淡。次年春天,他上书北京清史馆,自请修撰华侨志,不久接到馆长赵尔巽的聘书,再次来到北京。他朝夕与一群逊清遗老相对,心情并不愉快,但借机阅读了清室有关台湾的全部档案,这对他编写《台湾通史》带来莫大帮助。不久,便以老母在堂,少妇在室,驰书促归为由辞去馆职,于1914年冬回到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