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国热情著《台湾通史》的连横(5)
辛亥革命网 2011-11-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连横倦游归来,再入《台南新报》。次年慈母见背,是年冬回台奔母丧,再入台南报社,发表《大陆游记》、《大陆诗草》。不久,移居台北。从此他便专心从事《台湾通史》的撰拟。他呕心沥血,辛劳五年,先后历时十八载,至1918年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于1820—1921年陆续出齐初版本。1920年,《台湾通史》上、中册在台北相继出版。次年,下册也随之付梓。连横以他无比坚强的毅力完成了毕生的宿愿,又及身看到它的刊布,终于有以安慰先人了。他也因此而名声大噪。
连横一生著作甚丰,但生前出版的仅两种,《台湾通史》即其一。连横修撰台湾历史的愿望发端于他13岁那年。当时,其父连永昌有感于山雨欲来,似怀着未雨绸缪之思想,买了一部《台湾府志》送给他,并告诉他:“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乙未割台后,连横看到日本统治者为了泯灭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竭力弃毁台湾的历史文献,有意伪造虚假的历史愚弄当地民众,感于“国可灭而史不可灭”的古训,立下编写一部贯通台湾千年历程的信史的宏志。他网罗旧籍,博采遗闻,旁及西书,参以档案,穷十年之力而终告竣事。
《台湾通史》为文言纪传体史书,略仿司马迁《史记》之法,凡36卷,为纪4、志24、传60,共88篇,都60万余言(表则附于诸志之末,图则见于各卷之首,这是作者的创举),完整地记载了台湾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290年可以确凿稽考的历史。
《台湾通史》杀青,结束了“台湾三百年无史”的历史,也使日本人士大惊。原来日据台湾之后,为了了解和治理台湾,早想编写一部台湾历史,并在总督府下设置了专门机构,但因为作之不易,积久不能成事。连横之书一出,日人立即为其才学倾倒,虽然他们甚不满于连横的立场,但此书也正因他们需要,于是两代总督为之题词。此书一出,全岛风行,督府当局自觉才力难匹,从此再没有出版类似著作。由于日本政府的阻挠,《台湾通史》当时未获在大陆发行。连横的知音章太炎读后叹为“必传之作”。直到抗战将要胜利的1945年春,才由商务印书馆在国内重印。上世纪80年代,大陆中华书局新出版了这部著作。
1923年春第三次赴日本。回国后,于1924年二月创办《台湾诗荟》月刊,以登载汉文笔记掌故为主,1925年十月停刊。1926年夏,移家杭州西湖,不久,北伐军兴,江南动荡,于1927年春回台北,开办雅堂书局,专卖中文书籍和文具,又作《台湾语典》四卷,以抵制日本当局在台废止中国语文的决定。1933年春携家眷定居上海,直至逝世。
连横一生著述甚丰,在写作《台湾通史》的过程中,他还将30余种极其珍贵的史料辑成了《台湾丛刊》,对其后的台湾史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生著述除《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外,还有《剑花室诗集》、《雅堂文集》、《雅言》、《大陆诗草》、《宁南诗草》、《大陆游记》、《台湾赘谈》、《台湾稗乘》、《台湾诗荟》、《台湾漫录》、《台南古迹志》,以及《台湾诗乘》六卷等。生平事迹见《连雅堂先生的生平》(北京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剪辑,书目文献出版:《中国历史研究——台湾及海外中文报刊资料专辑》第一辑,原在台湾《艺文志》1984年129期)等。连横之子称连震东(1931年日本庆应大学毕业回国任国民政府公务员。抗日战争间居大陆;1947年,将妥善保管完好的《台湾通史》手稿,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以较好的纸张印刷出版。同年,携妻与子,以及父连横的骨灰回到台湾。)孙连战生在西安,在大陆生活十年,所作《西安城下防空洞》一文,曾言:“我的出生地——西安,是日本飞机经常轰炸的地方。我至今记得西安城墙下那许多防空洞,父亲每天上班,都要绕着城墙走,我每天倚门而望,看着穿粗布衣服的父亲渐行渐远,不知道他能否平安回来。……我对于我们连家的历史,都是幼年在躲空袭之际,由我父亲点点滴滴告诉我的。我知道日本人如何害得我们家散人亡,也很早便熟悉祖父的诗句‘马兵营外萧萧柳,梦雨斜阳不忍过’。马兵营是我们的老家,硬被日本人强占去了。祖父雅堂先生不愿再受日本人统治,才带着家人从台湾搬到大陆,回到祖国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