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的学者杨守敬(7)
辛亥革命网 2012-03-1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25、清光绪重修《湖北通志》时,杨守敬分纂湖北“舆地”、“金石”两志。按《邻苏老人年谱》云:“乙酉四十七岁,是时长洲彭中瑟勺庭祖贤方修《湖北通志》,而“沿革”一门无人任,乃招余任之,以(熊)固之为襄助。未事而彭公病残,遂辍修”。原稿为红格子本,每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五字,四周双边,书口上下有象鼻鱼尾,上鱼尾下刻有七方格,下鱼尾上刻有一方格。盖当时通志局所用之书写稿子。残存四百零七页。裱装成十二册。全书大都是杨守敬的手笔,原稿系几经修改,增删钩乙,历历可见。今所存虽是残卷,然《舆地志》之“沿革”、“山川”、“形胜”“古迹”等部分大体规模已具。在民国间张仲所主持纂修(宣统)《湖北通志》时,其门人枝江熊固之盖据此为兰本又复赓续而成。今《舆地志》中之“藩封”、“风俗”、“物产”,在原稿中不见有此子目之一字笔墨,虽列入“舆地”,但不是杨守敬所修。据江夏周以存《钱季香先生家传》云,乃钱桂笙所纂修。杨守敬分纂之《金石志》,在光绪间早已刻成,有朱印本传世。卷端第一行上刻“金石志一”,下为墨丁。书口鱼尾下刻一“志”字,“志”字下为墨丁。墨丁下刻小字“金石一”。墨丁盖留以作为补刻通志总名及卷数之用。扉页为梁鼎芬题“湖北金石录”五字。后修宣统志时,即据此刻稍作修改,而作为(宣统)《湖北通志》之“金石志”。“金石志”之批校修改底本现亦藏湖北省图书馆。朱印本《湖北金石志》前无序,后无跋,按王葆心《重修湖北通志条议》云:“光绪中,吾省纂通志,杨惺吾先生占金石门,阅钩摹舌刻数字入志,此属于拓本者也”。甘鹏云《湖北通志义例商榷书》云:“前志金石一门,出杨惺老之手,网罗排比,用力甚勤,而惜其迄元而止,明清两代,竞付阙如”。因该书无序跋,《邻苏老人年谱》中亦未记有修“金石志”事,故引王、甘所言附记于此。
26、光绪《荆州府志》乃集荆州府志之大成,胜于历代之荆州府志,为学者所称。光绪《荆州府志》附杨守敬《荆州府志稿》。今湖北图书馆藏扬守敬《荆州府志稿》。就书当年杨守敬分纂《舆地志》的手稿,共分三册,部分文章只有底稿,或誊写稿;还有部分属于资料汇编,资料后面注明了出处。是书乃是杨守敬应时任荆州知府倪文蔚而作。
(三)杨守敬对目录版本学造诣颇深。在目录与辑逸,刻书及藏书诸方面都颇有建树。光绪庚辰之春,何子峨(如璋)以侍读出使日本,召杨守敬充当随员。杨守敬日游其市上,物色古书,凡板已毁者皆购之,其不可以金币得者,乃以所携汉魏六朝碑板及古本古印以交易之。每得一书,即考其源委,别纸记之,得二十余册,是为异日之《日本访书志》。次年黎莼斋(庶昌)接任公使,见所为《日本访书缘起》,谋刻《古逸从书》,杨守敬搜访愈勤。又得森立之《经籍访古志》,遂按籍求之,且有为森君所不载者数百种,积久惊人秘册,遂盈筐篋。自壬午(1882)起,校刻《古逸丛书》。每刻一书,必先择艺之高者为准绳,余人规模,笔法既成,而后始动工。杨守敬精于鉴别,一毫不假借,不待印刷样本,即以白板分优劣。一日杨守敬至工人家,其店主谓今此十八工人中,有一领袖,请于十八板中一择之。杨守敬寻绎再四,拈一板曰,此当是领袖所刻。于是合座惊叹,欢呼之声不绝。甲申(1884)《古逸丛书》凡二百卷成。五月杨守敬返国,赴黄冈教谕任。戊子(1888)在黄州以《古诗纪》为蓝本,各著所出,仿严铁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晋六朝隋文》之例,辑《古诗存》一百二十卷。辛卯(1891)补严铁桥《古文存》二十卷。己亥(1898)以后,就馆省垣,而图书则仍藏于黄州。辛丑(1901)刻《日本访书志》及《留真谱》。次年成《丛书举要》二十卷。以醇正典雅者为内篇,驳鸿杂博者为外篇,写成待刊。戊申(1908)以《汉书》旧注,颜师古多所删削,特辑《汉书二十四家遗注》。又以《古地志》皆有所受,惜其书多不传,而乾隆间王谟之辑本亦多遗漏,乃辑《古地志》三十二卷,均未写定。《汉书古今人表》,分上中下九等,本多疏略,杨守敬乃为之补正。不分等第,依韵而编次之。又著《汉唐经籍存佚考》,惜未刊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