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的学者杨守敬(11)
辛亥革命网 2012-03-1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31、杨守敬精于书学理论,所曾作《书学迩言》一书,阐述书法理论,多有独到见解。他的书法在日本影响很大,开日本现代书法的先河。这幅行书作品,运笔加强力度,撇、捺、垂露都笔笔送到,大有雄放之气,同时,在法度之中加以变化。亦有的笔画,如撇、捺却加以放纵,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而富有个性。字的结体取横势,是六朝碑版的特点。从行笔上看又不尽是六朝笔法,字里行间有很浓的粘味;每个字结构疏密参差,纯朴古拙,得自然之趣。整体章法一气呵成,气势贯通。在日本期间,杨守敬以精湛的汉字书法震惊东瀛,折服了许多书道名家。他还应邀讲学、交流书艺,且收录弟子,在当时的日本书道界括起了一股“崇杨风”,其影响至今犹存。辛亥九月,杨守敬避居沪上,有日人水野元直拜于门下学习书法,杨守敬亲自为这个学生写了以本学习书法的教材稿本,即《学书迩言》。原稿为红格十行书,纸边印有鱼尾口,口下方有“老三益”字样,共五十余页。杨守敬书法老成,信手书写,毫不经意,古朴自然,生动可爱,文与书俱佳。此墨本现存湖北省博物馆。《学书迩言》分绪论、评碑、评帖、评书、题跋五个部分。在绪论中专论如何学书,除引前人的“三要”,即:“天分”、“多见”、“多写”外又加“二要”,即:“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有是很有独到之处的。他在评碑中按篆、分、真、行四大类,依次评说历代百余种碑刻,其评说中肯而有见地。他在评帖中分为集帖、一家法帖、某家其一法帖、小楷帖四个部分,均依次评其真伪、优劣、考评。评书部分从宋代直至清末,旁及日本书法家。他对宋人苏、黄、米,以及清人何绍基、翁松禅等五十余家的评价颇为公允。他的题跋共计四篇,也是评帖之语。《学书迩言》绪论中有道:“……至若虞之庙堂、欧之醴泉、褚之圣教、遂为楷法极则。颜柳而后,不复能别出体裁,宋元以下,行草或能自立面目,而楷书之风格替矣。故余所辑楷书,以唐人为断”。可见他以书法史断代为据,评之有据,论之公允,无偏激之言。他在评帖中有:“宋之淳化阁帖,汇为巨规,然真伪杂糅……然历代名迹多载其中,神理虽亡,匡廓犹存”,可见其公允。还渉及到与书法艺术5有馆的权量、诏版、汉之印章、瓦当、钱币。总而言之,《学书迩言》是学习书法的很好的参考书,故至今为世所重。《学书迩言》有据日人水野元直抄本于一九二六年日本版的《学书迩言疏释》本,今北京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手抄本,有陈上岷“前言”和“注”《学书迩言》行世。
32、对《楷法溯源》十四卷,帖目一卷,古碑目一卷。守敬撰凡例,所论书法亦有独到见解。乃是书是汇辑魏晋至五代重要楷体碑帖各字,并依原字大小摹刻。按《说文解字》部首序列编排,《说文解字》未收之字,附各部之后。尽收结构繁难之字,以观书体流变,各出新意。汉魏隶书少波磔者,选择收录,可见由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每字各帖均选一字,大体按时代县后为序,字下注明见于某碑某帖,帖先碑后,是一部颇为完善的楷字汇。《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冯汝玠著录略云:“《楷法溯源》十四卷(原刻本)。清杨存孺辑,杨守敬编次。书前有光绪四年蕲水毕保厘序,守敬所撰凡例,述编辑大旨。是编当从书体方面,于文字变迁上,加以观察,幸勿往因其名为楷法,遂仅视为临池之助也。”
33、《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王重民著录略云:“《玉烛宝典箚记》一卷(故宫图书馆藏原校本。)清杨守敬撰。《玉烛宝典》在中国久佚,守敬访书东瀛,始为黎庶昌刻入《古逸从书》。并撰《箚记以卷。记校刻时疑似之处。冀附丛书以行。据《邻苏老人自述年谱》,则因遭庶昌之忌,未刻,故稿本流传甚少。守敬刻书偶或随意改窜,若无札记,则世人不易窥原书面目矣。兹就卷一言之,作义众美句箚记校云:义下疑脱兼字,今刻本义旁有一兼字,则知兼字为守敬校增,非原书所有也。……刻书之道,本有影刻与校刻二法,影刻以保其真,校刻以求其精。是书既系影摩上板,而任意改窜,颇失刻书之道,若无箚记,益为荒谬矣。又所考按亦间有有未尽者。……守敬一一以诸家辑本,斠其异同,于后之辑佚书者,裨益颇非浅尠也。”
34、《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伦明著录略云:“《苏邻老人年谱》一卷(石印本)。杨守敬自述是谱记至辛亥十一日。止于七十三,故谱即作于转年,卒年乃七十七。”
杨守敬在藏书著书的同时好刻书,除上述各书外,光绪己巳(1869)刻《论语事实录》。己卯(1879)刻景宋淳熙本《古文苑》九卷。乙酉(1885)刻魏默深(源)之《诗古微》,壬辰(1892)刻《邻苏园帖》,癸巳又续之。庚子(1900)为柯巽庵(逢时)刻《大观本草》。此外,如翟云升之《隶篇》、吴荣光之《绮清馆金石》、黄易之《小蓬莱金石文字》、荆州知府倪文蔚之祖父倪模撰《古今钱略》,杨守敬皆为之付剞劂焉。杨守敬观海堂藏书,大半得自日本,以医籍及朝鲜之书为最多。适值欧风东渐,举国视中籍无足重轻,而杨守敬得森立之《经籍访古志》抄本,其时森君尚存,乃按目索之。其能购者,不惜重资,旧籍市价于以大昂,已弃之肉,复登于俎,至今日人尤乐道之。甲申(1884)五月返国,尽携之归。戊子(1888)在黄州筑邻苏园以储之,自号邻苏老人,以城北为东坡赤壁故也。癸卯(1903)在武昌菊湾又起书楼。辛亥革命爆发,杨守敬仓皇出走,日人寺西秀武请于黎元洪都督保护其书。民国元年,以《水经注疏》尚待校定,乃将所藏图书尽运于沪上。三年,被召入京为参政,其图书亦次第运京。四年一月九日,卒于都中,享年七十有七。其书以七万余金鬻诸政府,藏于政事堂,日久颇多散佚。七年冬,徐世昌任总统以一部分拨付松坡图书馆,约十之五六,所余者储于集灵囿。十五年一月,由国务院拨归故宫博物院保存,储于景山西之大高殿,为故宫博物院图书分馆。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