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叱咤辛亥革命时期的陈去病(9)

辛亥革命网 2012-02-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代诗人陈去病英名曾叱咤辛亥革命时期,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早年参加同盟会,与柳亚子等开先创办南社,继而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

  陈去病一生著有《浩歌堂诗钞》、《续钞》、《明末遗民录》、《五石脂》、《清秘史》、《陆沉丛书》等,还辑刊《吴江县志》、《笠泽词徵》、《松陵文集》、《杏庐文钞》、《夏内史集》、《百尺楼丛书》等,尚有不少散文散见于清末民初的报章杂志上。现汇编为《陈去病全集》六卷。

  陈去病重视戏剧,认为它在鼓动平民、普及社会方面具有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作用(《论戏剧之有益》)。在诗歌主张上,陈去病和柳亚子同调推尊“唐音”。1917年,柳亚子受到南社内外的宋诗派的围攻时,陈去病曾奋起支持。他激烈地指责宗法江西诗派的闽派诗人陈宝琛、郑孝胥等,认为“其声益噍杀而厉”。在散文写作上,他反对分门别户,尤其反对桐城派。他说:“文无论古今,总祈一是,义理、词章、考据三者何适而不可,只须用得其当而已,于彼宗派何与乎?”(《五石脂》)

  陈去病的诗大多为咏怀之作,集中抒发了诗人推翻清朝统治的壮志。《将赴东瀛赋以自策》写离乡去国,探求救国真理的愿望。《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仪真刘光汉》写年华虚度而所志不遂的怅惘。《图南一首赋别》劝慰妻子以补天填海的千秋大业为重,不必为远别感伤。《访安如》写向挚友辞行,“此去壮图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相信尽管道路崎岖,但终有胜利相见的一日。陈去病的诗,体现了清末《国粹学报》派的特点,即借历史作反清的宣传。《虎门四律》追怀宋末文天祥等抗元事迹,《题明孝陵图》抒发“几时还我旧山河”的抱负,《题郑延平战捷图》、《自厦门泛海登鼓浪屿有感》写对于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思念,《校定〈长兴伯遗集〉书其后》、《九月初七日新安江上观水嬉,并为有明尚书苍水张公作周忌》等诗,缅怀明末抗清英雄吴易、张煌言、瞿式耜等人。这类诗易于为具有民族思想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但是缺少民主主义思想。陈去病的散文散见于清末民初的报章杂志,其中的《明遗民录》是为明末遗民、义士所作的传记集,《五石脂》是记载东南文人抗清事迹的笔记,兼具诗话、文话的性质,均发表于《国粹学报》。

  陈去病所著最为著称当以《浩歌堂持钞》十一卷,附五十寿言以卷。首有柳亚子、姚锡鈞、候鸿鉴、徐蕴华等序。柳棄疾(亚子)《浩歌堂持钞序》:“棄疾私谓:诗特先生余事耳。顾以海涵地负之才,值草昧貞元之世,指陈事变,所南心史之伦,凭弔故人,晞发西台之亚。由其自反而缩,故能无往不工,杂诸邑先哲王、戴、潘、吴集中,可乱楮叶。彼稼堂、虹亭以下,曾何足俦比哉!由是以论,我邑宗风集明清两代诗学之大成,赫然为骚坛盟主,非先生其谁属?昧者不察,徒见一二人之篇什,辄沾沾震惊,以为足概松陵诗派之全,非直味于证今,抑亦瞢于稽古已。棄疾不侫,辱先生青眼,论交在群紀之间。二十年来,把酒高谭,每冥然有神会。近虽锐意新酞,欲树文学革命之大旆,颇独以为先生之诗去华反朴,屏绝雕镵,且其奋斗之精神,恢弘之器宇,皆有不可磨灭者在。”徐蕴华序略云:“吾师巢南先生,夙承母教,颇好为诗。遭时丧乱,奔走革命,二十余年,志弗得逞,酒酣耳热,往往悲歌慷慨。一抒其不平之心。通计生平所作,略得三千余首,顾独不自收拾,或经乱散,今可读者仅此区区十卷而已。”

  如陈去病在《稼园哭威丹》诗里悼念邹容云:“半春零雨落缤纷,烈士苍凉赴九原。正是家家寒食节,冬青树底赋招魂。怜君慷慨平生事,只此廖廖《革命军》。以卷遗书今不朽,请君何以复燕云?”又在《赠刘三》诗自序云:“蜀郡邹威丹既卒,予以书抵刘三,乞谋片地。刘君慨然割宅旁地数亩葬之,复为封树植碑,一彰其烈。予甚感之,时因谒墓,爰赠此诗。”诗云:“刘三今义士,慷慨重交游。以我一言故,而为烈士谋。千金收骏骨,抔土树松楸。差喜章枚叔,生还可暂休。”陈去病赠苏曼殊甚多。如《曼殊自海东还以童时撮影见贻兰初茁婉娈可喜盖方在其母夫人怀壤抱中也》诗云:“正朔天南奉盛明,孤忠唯有郑延平。百年又见田中妪,一样宁声裹锦繃。”《清史稿·宣统皇帝本纪》云:“宣统元年己酉,……九月,韩人安重根戕日本前朝鲜统监伊藤博文于哈尔滨。”陈去病《赋得韩亡子房愤为安重根作也》云:“慨昔三韩地,于今一旦休。俄然来大侠,犹解报深仇。博浪椎重奋,輼輬血进流。翻怜寂寞士,难斩郅支头。”

  陈去病的史学著作,以《命遗民录》最为著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题要》由谢国桢著录略云:“《命遗民录》(国粹丛报刊本未完)。陈去病撰,是书大旨,以地为纲,首北都,次南畿,再次青、齐、赵、代、秦、陇、汴、洛,而后川蜀、荆楚、闽粤、滇黔,迄于海外,惟求其行志之卓著,与夫学术之尤弘大者,亟为甄叙以示响慕。或其他与有关系者,则牵连书之。故凡有隐居不仕,长为农夫以没世者,亦为搜罗入之录中,其或曾叨一第及身受一职者,如侯朝宗之伦,虽文学彬彬,亦概所屏斥。惟颜习斋虽少为诸生,然卒弃去以高隐终,故仍列于此。可见其著书之微尚焉。前有自序及凡例。”陈去病自序略云:“朱明建国三百载,德泽滂沛,洽于民心;及其亡也,独无可罪,故其民之怀嚷思先帝、恩戴本朝者,以较往禩,盖有过焉。且自太祖“攘除胡虏,恢夜中原”,夷夏之防,普天同喻。一旦衣冠更制,发膚惨刑,其所以拂郁人心,铄伤志气者,弥益切至。夫是故有出家披鬀、服僧袈衣以胳身者;有黄冠草服、飘然长往而示知所之者,彼其俦宁好立异以矫世耶!亦其心有所僇而不获已也。然而在宋末其为遣民易;若先朝之亡,则大不然。枋国大臣,防秋将帅,业自输诚纳款愿为前驱,伏钺秉髦,得专征伐。其间率关东子弟,飞马渡江,镌功奇石者,宁只弘范一人?意亲之帝,又务祛积垢,隆师重道,广徵山林隐逸,起用臣靡,予之宠秩,累开贤良方正、博学鸿词诸科,以利禄为饵。凡其人有一节之长,一材可取,罔不多方罗致,以为所用。观于当初所称济济时彦,若潘耒、朱彝尊、汤斌、毛大可辈,其始何尝不闻教君子,坚忍茹苦,以励厥艰。及为纷华所眩,即复中心靡然,尽背师友而去,岂其不知荣名无益,而简书之可畏耶!顾宁回易其清名贞操,甘心堕落于粪壤,而一不之恤,此岂囚而然哉?亦其操之有术,如王良御辔,磐控纵送,而雄骏不能绝其缰。故当时之士,苟非为船山之匿身石窟,舜水之遁迹扶桑,即未能免于当道之所物色。若李天生以母老为词,终竟入试,魏叔子托疾翠微,犹舁扉巡抚之门。亭林、梨洲为东南大儒,乃且以刀绳自备,望部门而却步,此其遭际不亦殆哉!梅村、蒙叟之流,且靦颜忍耻,以毕其身矣,乌虖不其悲哉!故其为遣民也难。予少慕介节,长经轗軻,窃谓世变至此,无复相加,若循是不返,将人道不复可覩,而乾坤几乎或息;然则乌所谓内外之防,与志节之可贵哉。故发愤编纂,成明遣民录若干卷如下方。亦蕲类族辨物之聖,知所敬爱,以自譬况,刻神洲纵陆沉,而人兽其倘堪判乎!丁未季春吴江陈去病自叙。”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同时,吴江、震泽两县光复,结束了长达186年的分治历史,重新合并为吴江县。1916年,北洋政府内务府会同教育部通咨各地,要求各地纂修方志。江苏省政府也将编修方志的文件发到各县市,吴江县接到命令后,随即准备启动修志工作。时任县知事李世由(湖南人,1916年4月至1919年8月任该职)深知修志的关键在于请好一位总纂,便亲自撰函邀请辛亥革命风云人物、南社巨擘陈去病先生担任《吴江县志》的总纂,具体负责县志编修工作。陈去病不仅是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史学研究专家。他的文稿中有大量的史学研究著述。在史学研究中,他大量阅读了吴江和周边地区的旧志。志稿初成,惜其所著遗稿,在战乱年代已为失传,实是憾事!

  陈去病在二十世纪初民族危难时刻,以“华夏兴亡在匹夫”的豪情壮志,挺身革命,秉笔战斗,其爱国主义精神是令人值得缅怀的,至于他留下的著述与诗作,已为人们所公认:当为我国近代革命文化遗产,尤以为史志事业与革命工作做出了贡献,当对其大书以笔!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