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叱咤辛亥革命时期的陈去病(6)

辛亥革命网 2012-02-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代诗人陈去病英名曾叱咤辛亥革命时期,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早年参加同盟会,与柳亚子等开先创办南社,继而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4日,上海光复。两天后,苏州独立。在中国历史上维持了260多年统治的满清王朝已显土崩瓦解之势。革命形势飞速地发展,令陈去病欣喜若狂。1911年11月4日上海光复,陈英士任沪军都督,陈当即派出代表到苏州劝说程德全,同月5日,程宣告江苏独立,同时出任江苏都督。南社主帅陈去病应程德全的邀请,偕同南社社友张默君、傅钝根筹办出版《大汉报》,以及时报道武昌革命及各地鼓舞人心的消息,陈去病出任总编辑,社址设在沧浪亭对面的可园。1911年11月10日油印版《大汉报》问世,1911年11月21日《大汉报》正式发行。

  陈去病在《发刊词》中大声疾呼:“革命哉!革命哉!二十世纪之中国,真我黄帝子孙发扬蹈历之时日哉!而吾苏(苏州)之民诚苏(苏醒)矣。”宣称报纸将:“张吾民族之气而助民族之成,并提倡民生主义,以亟图社会之升平,获共和之幸福。”(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去病全集》512页《<江苏大汉报>发刊词》)此后,陈自撰并且编发了一系列文章,反对同袁世凯妥协,主张北伐。他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反清革命志士看到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王朝覆灭时无限欣喜和自豪的革命激情。随着革命迅速发展,陈去病反对“南北议和”葬送革命成果。在《大汉报》上连续发表文章,对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面临的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许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大汉报》停刊后,陈去病于1912年初去绍兴任《越铎日报》主编,并与鲁迅先生一起共事了一小段时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导致了辛亥革命很快失败,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政权,并且阴谋复辟帝制。1913年3月,革命党人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在严重的挫折面前,陈去病追随着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同北洋军阀作不屈的斗争。黄兴在南京宣告独立,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陈去病前去当他的秘书,黄兴的许多讨袁檄文都出自陈去病的手笔。

  与此同时,陈去病于武昌起义时在苏州《大汉报》,发表文章,反对与清廷议和。后至绍兴主编《越铎日报》,又任杭州《平民日报》总编辑。并县后执教于上海爱国女校、吴江国民学校、苏州高等学堂、浙江高等学堂等,以及镇江、安徽、绍兴等地学校教员,并任东南大学教授。

  1912年6月间,陈去病恰好应邀在杭州负责筹备出版《平民日报》,徐自华念及这时秋瑾灵柩尚在长沙未入土,西湖枫林寺主持有意捐出岳王坟旁地块作秋瑾之墓,于是,她请陈去病去长沙接护秋瑾灵柩运到杭州,经过一番奔波,陈去病到达长沙后,频频访晤友人,并与好友在烈士祠举行雅集,正式成立“湘社”。当他与秋瑾夫家商定:10月18日重阳之日为秋灵启程。这天“湘社”成员参加相送。之后,陈去病护着灵柩,经40余天辗转千里,终于在12月4日到达上海。秋瑾灵柩在运往杭州时,上海万人相送,抵达杭州时,灵柩暂安放在“秋社”,决定来年择日入土建墓。而12月9日这一天,孙中山应徐自华邀请,专程赶到杭州,至秋祠吊祭,撰挽秋联。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公开称帝,各地纷纷反对声讨。1916年1月,唐继尧、蔡锷首先策动云南起义,组成护国军,唐继尧任都督,蔡锷、李烈钧、戴勘分别担任护国军一、二、三军总司令。全国规模的二次反袁斗争由此开始。2月22日,孙中山委陈其美为苏浙皖赣四省总司令,并兼治湘鄂。这时,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但唯江苏省总督冯国璋按兵不动。陈去病与戴季陶等在上海竞雄女学经过激烈的议论后,决定策动苏州起义,拟组织警察武装占领苏州。同盟会、光复会在上海的会员于竞雄女学(用秋瑾号竞雄而命名创办的学校)商量反袁,决定以武力占领苏州。当时已在竟雄女学任教的陈去病与徐自华侨装成母子进香,在苏台旅社负责全面指挥。因事先暗中联络好的苏州警察所长突然翻悔,苏台旅社被军警重重包围,在十分危急的关头,幸得徐自华急中生智,将旗帜、文件等藏于内衣及裹腿之中,才与陈去病空手从边门脱险。不料事泄,苏州起义失败,陈去病只得乔装逃离,避居杭州。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和洪宪年号,浙江省宣布独立,袁世凯死后,浙江都督吕公望聘陈去病为民政厅秘书一职。正在这时候,受到北京通缉的孙中山,南下广东成立了非常国会,组成军政府,宣传护法,被推定为海陆军大元帅。陈去病毅然前往广东,担任了非常国会秘书长暨大元帅府咨议,接着又任参议秘书长。在革命充满险恶的情势下,陈去病始终紧跟孙中山。

  1916年下半年,孙中山先生到绍兴、普陀一带游历、考察,陈去病全程陪同,孙中山又来到杭州,再次凭吊秋墓。当时,陈去病始终随侍在孙中山身旁。随后,他陪着孙中山游览杭州的主要名胜古迹,又到了绍兴、宁波和象山港。在最后行至普陀时,孙中山不绝赞叹之声,大有心旷神怡的感觉。陈去病见状,他随即执笔撰写了《游普陀志奇》一文,呈孙中山审定后,以孙中山名义刻石存普陀净土庵。就在陈去病陪同孙中山的旅途中,陈去病向孙中山叙述了自身家世,孙中山边听边记,令陈去病感动不已,并请孙中山题写了“二陈先生之墓”的坊额。在孙中山于1916年8月25日由普陀来到上海时,孙中山又应陈去病之请,于1917年1月1日撰写了《陈母倪节孝君墓碑铭并叙》。孙中山先生在为倪太夫人撰写墓碑铭时,特别提到了这次情谊:“中华民国五年八月,余再人浙观虎林山水,遂登会稽探禹穴修秋楔子兰亭泛娥江而东迈,从我游者二三子外,唯吴江陈子去病与焉……”。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