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叱咤辛亥革命时期的陈去病(2)

辛亥革命网 2012-02-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代诗人陈去病英名曾叱咤辛亥革命时期,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早年参加同盟会,与柳亚子等开先创办南社,继而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

  1900年,八国联军铁蹄践踏中华大好河山,次年签订了《辛丑条约》;1900年,沙俄武装抢占我东北三省,迟迟不肯撤兵。所有这一切都使陈去病等青年人感到忍无可忍。

  1902年他(柳亚子)在吴江应试时与去病先生相识,他们都愤于清王朝的腐败,具有反清思想,他们都是诗人。”1902年4月27日,应蔡元培之邀,陈去病和金松岑一起到赶上海,与章太炎、吴稚晖、沈观云、叶瀚等志士,创建了进步教育团体——中国教育会。这个教育会开宗明义:“编订教课书,改良教育,以恢复国教为基础,并从中结集爱国志士,开展反满的革命活动。”陈去病返回吴江后,在同里、常熟、松陵等地联络有识之士,组织了中国教育会同里支部,在吴江开展宣传活动。

  上海之行使陈去病大开眼界。当时看到不少爱国青年纷纷出洋留学,寻求救国救民之路,1903年中国教育会改为爱国女学。这年的夏秋间,陈去病回到上海,任爱国女学教师。这是蔡元培先生创办的一所学堂。任教者大都是革命党人,内地志土也常以此为联络机构。后来,30岁的陈去病告别了中国教育会的同仁,只身由上海东渡日本留学。他慷慨赋诗道:“长此笼樊亦可怜,誓将努力上青天。梦魂蚤越三千里,壮志期赏廿九年。不屑破家拼一掷,要须仗剑历三边。由来弧矢男儿事,莫负灵鳌去着鞭。”

  初到日本,这个小小邻国各方面的发展.令陈去病惊叹不已。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新兴的君主立宪制与腐败保守的清政府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他从梅田驿坐火车去东京,一路隧道重重,巧夺天工之感由然而生,但是陈去病的心情快乐不起来,做一个弱国弱民的悒郁辛酸沉重地压抑着他。

  3月12日,陈去病和十一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参观大阪博览会,其中台湾馆展出了几具木偶,有的穿戴翎顶补服,有的小脚盛装,有的披麻戴孝,有的伸手行乞。馆中设有茶座,招待员一律是拖着辫子的台湾男人或小脚女人,这种展览,对中华民族带有明显的侮辱意图。看到台湾馆中展示丑化中国人的内容。更有甚者,馆内竟日方把福建产品也展示其中,这无疑是明目张胆地表示福建也在日本的势力范围之内。陈去病及其同伴都看了以后,顿时感到异常气愤,一行人找到博览会的清政府官员及日本主办人员,义正词严地提出交涉。理屈词穷的日本方面,面对凛然正气的陈去病等人,不得不将福建产品移出博览会。博览会事件给陈去病留下了终身难忘的感受。又一日,东京突然遭到暴风雨袭击,顷刻间,天昏地暗、雷电交夹:雨停后,睛曦普照,格外光明。陈去病倚楼而望,从雨后佳境中突然悟到一道理,不经暴风雨洗礼,不会有雨后特有的清新。同样道理,腐朽的制度不经摧枯拉朽的破坏,不会有辉煌的新成就。他旋即提笔作下《东京雨后寓楼倚望》诗,内中写道:“大凡物腐败,败必多弃遗。……拉杂摧烧之,循是一变置,辉煌乃合宜。”表露了他革新思想的一个新跃进。接着,陈去病倡议组织吴江游学会,并建议在吴江当地组织游学公会,募集款项,资助爱国青年出国,培植有志之士。他给同里支部的同志异常激动地写信道:“警警警!白祸燃眉鹿走铤。醒醒醒!庞然巨狮勿高枕。奋奋奋!伟大国民莫长病。兴兴兴!舍身救国为牺牲。”就在这封信中,他表示要学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去病”。信刚写完,就传来—则消息:广西巡抚王之春为镇压革命会党,准备向法国借兵借款,答应事平之后,将以全省的电线权铁道权与矿产权送与法人作交易。第二天,陈去病参加了东京中国留学生召开的五百人“拒法大会”。

  1903年10月28日,沙俄军队强行占领我国奉天(今沈阳);又隔数日,非法霸占我东三省的沙俄不仅拒不撤兵,而且变本加厉提出新的侵略要求。1904年2月8日,日本突然袭击旅顺口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爆发。留日学生义愤填膺,又在东京召开“拒俄大会”。陈去病和一批留学生纷纷表示要组成义勇队,亲赴东北前线,和侵略军决一死战,夺回我大好河山。正当陈去病和一批热血青年积极操练之际。日本警察出面干涉。迫不得已,组织改名为军国民教育会。为使这个新生的组织得以生存发展,陈去病在自己并不宽裕的生活费中解囊资助,情愿自己节衣缩食。但是反革命的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以“名为拒俄,实则革命”为由,强行解散这个组织。这就使爱国留学生们彻底看清了清政府朽木难雕的本质,纷纷用尖锐的笔剖析清朝统治者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反革命政策,陈去病在由他主编的留日学生《江苏》第四期上,发表了“满清王气今已无,君不革命非丈夫”的有力鼓动。

  陈去病在日本时很想谒见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但不久孙中山先生离开日本去了东南亚,失之交臂。但在日期间陈去病却结识了黄兴等革命党人,为日后孙中山在上海召见他作了充分准备。此时陈去病的思想上产生了一个飞跃,决心担当起推翻已经“病人膏肓”、“无药可救”的清王朝统治者的重任。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将母亲赐给他的一直沿用下来的原名陈庆林改为陈去病,表示要以西汉名将霍去病为榜样,肩负天下兴亡之责。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