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叱咤辛亥革命时期的陈去病(7)
辛亥革命网 2012-02-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上台执政,段把毁灭约法和武力统一作为施政重点。孙中山先生为粉碎段的阴谋,南下广州,竖起了护法战争的旗帜。这年冬天,陈去病在浙东一带举兵起义,响应护法。因兵力单薄,被北军所败,他几遭不测,后化妆突围,转危为安。此后,陈去病于1918年赶到广东直接在孙中山先生的手下担任护法军政府参议院秘书长。
1922年5月4日,孙中山在大本营迁到韶关后,即以陆海军大元帅名义亲临督师北伐。陈去病得到这个消息,又星夜兼程只身赶到广东,随孙中山至韶关,先任大元帅府秘书长,后任北伐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他亲赴前方,向官兵作演讲。后来陈炯明叛变,派兵围攻总统府,孙中山先生由卫队护送上永丰号军舰避难。陈去病不顾个人安危,在炮火中将重要文件装入篓子底部,奉孙中山先生之令,先行化妆北上,以策应孙中山北进。
1923年1月2日,滇、桂军一致声明,统一服从孙中山的领导,共同讨伐勾结吴佩孚图谋南北夹击北伐军的陈炯明。心情异常激奋的陈去病,当即联络了张继、汪精卫、于右任、柳亚子、叶楚伧等10余人,商议创建“岁寒社”。并在旧历十二月十五日云南起义这一天,在上海福州路小花园都益处菜馆成立“岁寒社”,首次与会者50余人。“岁寒社”曾有过3次活动,头两次雅集,颇有声势,气氛热烈。陈去病在这一时期的革命活动,侯鸿是这样叙述的:昔陈君(陈去病)奔走国事,凡慷慨抑郁之时,或击节高歌,或狂呼纵酒,人莫知其底蕴。”
1925年,在孙中山逝世当晚召开的葬事筹委会上,汪精卫传达了孙中山遗嘱葬于紫金山后,与会者多数因不了解紫金山的地理方位而感到茫然。这时陈去病受命北上已到了北平,他也是12位葬事筹委会成员之一。听了汪精卫的讲述,陈去病说:“紫金山即是南京的钟山。”接着,他讲了其中的原委。那是1912年4月1日,孙中山与胡汉民等随员,一起到南京东郊打猎,在半山寺(即今中山陵处)休息,孙中山举目环顾,远处群山和脚下秦淮尽收眼底。他感叹说:“这里的地势要比明孝陵还要好,待他日辞世后,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耳。”接着,陈去病又说:“总理所以择南京紫金山为其长眠之地,不仅是因为这里山水相对气势恢宏,还在于当时北方尚且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将来定都南京,自己葬于紫金山,这是暗示人们革命尚未成功,仍须继续努力。”于是葬筹会决定,由陈去病负责勘察墓址并撰写紫金山的历史沿革和状貌特征的《紫金山考》。4月23日,南京举行了追悼孙中山大会。陈去病专程陪同宋庆龄、孙科等于4月23日到紫金山当年孙中山打猎休息处踏勘,正式确定在小茅山南麓中段平阳之地建陵。
葬筹会在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和招标施工单位后,中山陵于1926年3月12日奠基,1929年竣工。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离开北京运往南京。5月29日至31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中央党部举行3天公祭。6月1日运至中山陵安葬。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陈去病见许多老友政见不一,思想渐渐趋于消极,处于矛盾和痛苦彷徨中。晚年,他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表示不满,拒绝出任江苏省政府主席,也陆续辞去了其他党政职务。1930年,他担任南京博物馆馆长,专门从事文史研究,同时他往返于宁、沪、杭等地,在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持志大学等校讲授辞赋学。后来“告老回乡”,把同里一部分旧宅翻建作书馆和卧室,题名为“绿玉青瑶之馆”。他常上“南园”茶楼喝茶,与乡亲闲聊。大家求他作对联,写扇面,他少有不允的,但他酒后好骂人,发泄内心之苦。他虽身居乡间,对国事仍很关心,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愤慨不已,抨击之“当今之中华民国当是中华官国……”当时陈去病兼苏州古物保管委员会主任,办公室地点就在报恩寺。他有时在苏州就去报恩寺,与主持来往甚密,并坚持听经两个月,寻求超脱。
陈去病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是南社三创立人之一。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风格苍健悲壮。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入民国,历任参議院秘书长、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1933年10月病逝于故乡同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