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叱咤辛亥革命时期的陈去病

辛亥革命网 2012-02-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代诗人陈去病英名曾叱咤辛亥革命时期,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早年参加同盟会,与柳亚子等开先创办南社,继而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
 

  近代诗人陈去病英名曾叱咤辛亥革命时期,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早年参加同盟会,与柳亚子等开先创办南社,继而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曾任孙中山北伐大本营宣传主任,广东护法军政府参议院秘书长等职。孙中山先生亲切地誉他为“十年袍泽,患难同尝”。陈去病的诗作,多抒发爱国激情,尤以“抒怀及借凭弔历史人物以宣传民族思想者为多”;风格苍健悲壮,当为史诗。陈去病的史志著作,大都为革命志士树碑立传,以宣传爱国革命为旨,为史志事业与革命工作做出了贡献,向为人们所称。

  陈去病(1874—1933)江苏吴江同里镇人。初名庆林,字佩忍,号巢南,别署病倩、法忍、百如、柏儒、伯儒、无名、拜汲、汲楼、醒狮、季子、南史氏、有妫血胤、垂虹、亭长、勤补老人等称,并多署为笔名;吴江有座垂虹桥,历来名胜地,去病即以“垂虹亭长”为自号。因读过汉朝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毅然易名“去病”。室名有瞻园、百尺楼、拜汲楼、浩歌堂、崇文馆、緑玉青瑶馆等。

  陈去病祖上以经营榨油业致富。陈去病出生时,父亲先他5个月前去世,他成了遗腹子。母亲倪节孝君人称倪太夫人,生他时住在苏州娄门平江路庆林桥旁的旅社内,请当地有名的接生婆接产,陈去病的乳名就用桥名命之,为陈庆林。出生数天后,倪太夫人抱他回到同里陈宅大院。倪大夫人是元末著名画家倪云林的后裔,知书达理,陈庆林5岁时,母亲便亲授他文字,史册经文取经用宏,给陈去病幼稚的心灵里扎下了扬善憎恶的基因,孙中山先生也誉倪太夫人为“女之师表”,并为她的墓碑亲撰碑文,以表彰她培养了一个有志革命的杰出男儿。陈去病15岁时,倪太夫人感到自己的知识根底已无法满足如饥似渴的儿子需求了,为了更好地培养儿子,她亲自送儿子拜长洲(今吴中区)大儒诸杏庐学古文诗词,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一直到21岁学成回同里。童年时期的陈去病聪颖过人,但性情急躁,负气慷慨。母亲便以大苏氏能忍之,为他取字佩忍,要他一生以忍让为本,平安度日。可面对那风起云涌动荡不定的年代,叫他如何“忍让”。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第二年腐败怯懦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弱冠之年的陈去病亲眼目睹“商埠”之地的苏州,蒙耻受辱。外国侵略者横行无忌,为非作歹肆意掠夺。国家危难,财匮力尽,民不聊生,激起陈去病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1897年,刚获科试优等补廪的陈去病,遂和同乡金松岑等,联合了40余位同邑之士,组织了“雪耻学会”。“雪耻学会”的创立,使家乡有志青年常常聚集一堂共议经邦纬国大事。他撰写的“炎黄种族皆兄弟,华夏兴亡在匹夫”之联,昭示“雪耻学会”成立之宗旨和自己的志向。据柳亚子长女柳无非撰文介绍说:“(陈去病)首先是我祖父念曾先生的朋友,那时去病先生痛恨清政府屈辱于帝国强权,在同里镇成立‘雪耻学会’,拥护维新。我祖父思想进步,是该会会员。由此,去病先生和我祖父是同辈,虽然他对我父亲不以长辈自居。……父亲(柳亚子)在祖父的影响下,也赞成了变法维新。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通过光绪皇帝实施百日维新变法期间,陈去病为此欣然写下了《江上杂诗》,表明自己的态度和个人的愿望。其二首为:“鱼龙呼啸水奔撞,百万蛟鼍恐未降。唯有东吴陈季子,烈风雷雨过长江。”陈去病和雪耻学会的青年在家乡积极进行革旧维新的爱国宣传,但是戊戌政变很快失败了。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