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解读(8)

辛亥革命网 2013-04-0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梅氏乡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武昌革命真史》以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披露了众多日知会革命党人为那场革命流血牺牲之史实,将日知会领袖刘静庵些许革命事迹穿插书中

  解读:刘静庵惨遭清吏毒打,体无完肤,死而复活数次,但神志依然清醒。其所供之词,清吏早从汉奸、满奴嘴里得到。重大革命机密,未曾吐出一字。否则,全国反清革命组织、革命党人将遭灭顶之灾,根本不可能发动那场辛亥革命

  一些学者按清吏角色,以刘静庵和其他革命党人之供词以及美国教会人士为其辩护之说词,撰写历史,只是不承认刘静庵所述《训兵谈》一书为他所作。那也算作历史?

  原文:俄有一人自内出,不知为谁,面白无须,衣皮裘及缎马褂,口衔烟管,戴金丝眼镜,来予与予舅父前,甘言诱之曰:“你们原不要紧,不过要你们证实刘敬安是日知会匪首足矣。你们将刘敬安的罪状一一说出,即可以放你们回去,此案与你们无干涉。”予思刘敬安是予同志,何忍以千钧重担,推之于一人之身,使其有用之躯而为毒吏所残害。予既来此,当共同生死,全无忧屈。(《前编·第八章 殷子衡之日记》165页)。

  解读:殷子衡等革命志士为保护令他们敬重的刘静庵,忍受了巨大伤痛,誓死不招清吏欲从其嘴中说出仅以为是长江流域,而是全国反清革命组织总渠魁刘家运就是刘静庵。

  原文:予每晨早起,饥渴异常,乃取陈饭一团,搏雪啖之。夜间时闻祈祷之声,自窗棂入,倾耳细听,乃刘敬安之声浪也。盖人急呼天,痛则呼母。司马迁受肉刑,卒成《史记》,圣约翰受永禁,能作《默示录》,成汤有夏台之厄,文王遭羑里之拘,天厄贤豪,所以锻炼其精诚,使之代天行道耳。次晨,予问刘君曰:昨夜闻君祈祷之声,何为?刘君曰:维摩诘病在斗室,佛法及于三千大千世界,耶稣降生马槽,福音遍传于南北二极,予持耶稣之名,求救中国之苦,身在缧泄,心在天堂。(《前编·第八章 殷子衡之日记》177—178页)。

  解读:曹亚伯引用《殷子衡日记》,以殷君与刘静庵同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讲述刘静庵狱中所受磨难及表现出的坚强革命意志,将刘静庵所受磨难、所怀之志,比之司马迁、圣约翰、商成汤、周文王。只是天不照应,恶魔作梗,含恨而终。刘静庵之所以夜间长呼短叫,除殷君所述,还在于排泄体内毒气,忘记身上伤痛,更重要的是,与清廷斗法,以咏颂《圣经》,麻痹清吏,放松警惕,为狱内外革命党人活动创造条件。刘静庵在《狱中.读书笔记》中曾言:保罗信基督,与众人不同。其意就在于此。殷子衡,湖北黄州人,刘静庵弟子、学生,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父子之师。    

        中华铁血军,日知会破案后中国革命之中坚

  原文:予舅父吴贡三与李亚东、梁钟汉得狱官熊家骐之庇护,组织一中华铁血军于狱中,得以与日知会会员变名分设之各种机关通声气,如武昌省垣之阅书报室、溢中书局、明新学社、集贤学社、容光照相馆、共进会、文学社、民社、以及沔阳之群进会、黄州之明明德社,皆以中华铁血军为日知会破案后之中坚。作铁血军之壮士,以鄂军三十一标、三十二标及陆军学堂之翘楚生最多。时彭养光设钟祥学社于玉皇阁,极力赞成此举,并请吴贡三作革命檄文口号,以为异日起义时之用。盖熊家骐乃抱种族革命思想而隐于官者,江西鄷城人,字希麟,满清举人,典狱武昌候审所,爱护吴贡三、李亚东、梁钟汉极周密。时请此三人饮食于其署内之内室。并请夫人亲自烹饪,曾谓三人曰:中国亡国之惨,非革命无可挽救,汝辈组织铁血军,以结合爱国青年,军中志士,凡属汉人,具有血气者,当馨香祷祝,以期大事告成,力为赞助。吾虽做官,吾心固与诸君一致也,努力图之。(《前编·第八章 殷子衡之日记》181—182页)。

  解读:日寇侵华时所定论的辛亥史,中华铁血军在那场革命中,更是不值一提,之后,也自然游离于史家们的视野之外。而历史的事实是,刘静庵被捕后,尽管失去人生自由,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但革命意志并未消沉,政治生命并未终结,反清斗争并未终止。正是由于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坚强的革命意志,依然得到狱内外革命党人的尊崇和拥戴。许多革命党人尽管加入日知会破案后变名组建的革命团体,依然尊刘静庵为革命领袖。以刘静庵为首领的狱中中华铁血军成立后,狱外一些革命党人得知信息,随之聚集中华铁血军旗帜之下,组织狱外中华铁血军,并建立与省内外革命组织联系之网络,通过几条内线,与省内外革命党领导人保持联系。中华铁血军实为刘静庵在狱中期间的日知会,是在更严酷的环境中,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核心。辛亥年初,革命组织形成了共进会、文学社两个主要团体(大都为日知会会员。丙午之狱后,各革命团体发展新会员特别慎重)。让刘静庵特别揪心的是,因两个团体主要负责人孙武、蒋翊武之间矛盾,革命党人难以形成有力的拳头。好在两人及团体骨干对刘静庵都特别敬重,一直拥戴,言听计从。但刘静庵又无法将两人约在一起沟通,便嘱托看望他的学生彭楚藩,化解矛盾。并面授机宜:以柔克刚,以圆规方,以几之柔,克孙、蒋之刚。彭楚藩按照恩师指点,为化解孙、蒋矛盾,既加入了共进会、又加入了文学社,往来于各革命组织之间,促进了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为刘静庵死后的武昌起义及各省响应,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刘静庵至死不忘终身为之奋斗的覆清大业,临终托付潘季贞转告革命同志:吾死,清廷必懈怠,趁机举事,可成吾等覆清夙愿!这就是为覆清而生,随清亡而去的刘静庵!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