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时期科学思潮的多重轨迹(2)
辛亥革命网 2011-03-05 00:00 来源:天府新论 作者:邱若宏 查看:
无政府主义刊物《新世纪>也曾经高度评价过科学的价值及其功能。一篇署名“民”的文章写道:“所贵乎科学者,阐明奇奥精确之理,以显妙能敏捷之用,以之研究,则增人智识,发达思想,以之实行,则省时省力,奏奇妙功。故科学未发明以前,世界所经营,皆愚笨单简,科学既发明以后,万象一新。十九世纪与本世纪,实科学发展之时代也。”该刊还认为,科学在欧美各国已大显神威,欧洲的“文明事业”,“无一非出于科学”,中国当前积弱积贫正是由于科学不振的缘故:“中国致病之源,在于道德不修,教育不兴,科学不发达,机械不应用,卫生不讲,生计不谋,以是致冥顽愚弱贫苦之病。”可见,在《新世纪》同仁看来,科学是关乎社会进化的利器。要增进人群之福利,要推动社会进化于文明自由平等的理想之境,只有依靠发展科学,振兴科学。
在日本出版的《河南》曾刊载鲁迅的《科学史教篇》等多篇论文。胸怀“科学救国”之志的青年鲁迅高度评价了科学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巨大功绩,认为科学之力至伟且大,只要科学振兴,则“实益骈生,人间生活之幸福,悉以增进。”他赞叹道:“举工业之械具资材,植物之滋殖繁养,动物之畜牧改良,无不蒙科学之泽,所谓十九世纪之物质文明,亦即胚胎于是时矣。”他向人们进述了法国大革命时科学挽危栏于既倒的历史:当时“全欧嚣然,争执干戈以攻法国,联军伺其外,内讧兴于中,武库空虚,战士多死。”在此危急时刻,帮助法国人战胜敌人的是何人?科学也。科学之所以能发挥如此作用,又是因为“其时学者,无不尽其心力,竭其智能,见兵士不足,则补以发明,武具不足,则补以发明,当防守之际,即知有科学者在,而后之战胜必矣。”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正面肯定科学的物质功能的同时,更把科学视为一种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力量。他写道:“故科学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遇末流而生感动。”其“洪波浩荡,精神亦以振,国民风气,因而一新”。最后,鲁迅还指出科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从而将科学的价值问题推向了同时代人认识所达到的最高最深层次。
二、提倡科技教育,主张推广实用技艺
辛亥革命时期科学思潮的第二重轨迹是提倡科技教育,主张推广实用技艺。这既有教育界、科技界的思想家在那里鼓吹,又有实业界、工商界的人士在那里呐喊,前者侧重于科学原理、科学思想的提倡,后者则注重于实用技术和技能的推广。
《商务官报>宣传工商立国,但同时又认为:“讲求格致之学,又振兴工业之本原也。”欧美各国新理日明,新器迭出“皆出于格致之赐”,“电学明而工业界之面目一变,化学明而工业界之面目一变,力学而工业界之面目又一变。”回顾中国,实用技艺向来不受重视,学者大夫“向喜空论道德,不知研究物质,故能发明新理制新器者,几如凤毛如麟角”。如果不迅速改弦易张,抛弃“古来之习惯”,“则所谓电气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皆不能兴”,实业救国不过一句空话而已。该报不遗余力地提倡实业教育,认为“工艺制造为实业科学,而此科学之基础,即为理化算数,故日欲世界之进步,争人民之幸福,舍此无由也。”“凡事皆由教育始,而实业其尤甚者也。各种教育固当并举,而实业教育其尤要者也…一言教育必以实业教育为先务”,“实业者,富强之根本,而实业教育者,又根本之根本也。”实业教育是“根本之根本”,也就是说,论者将科技教育提高到了关系国富民强最终决定因素的地位。
当时的《申报》、《东方杂志》等思想舆论阵地也不时提到科学与实业的关系,尤其强调实业教育的必要性。有文章指出:“科学为工业所从出,诚欲工业之逐渐发达与文明各国相抗衡不特机器与手工当并行而不悖,且当先明乎制造机器之学,以为凡百工业之基础。”这就是说,要发达工业兰i先普及相关科学。而现实情况恰恰是中国十分缺乏这方面的学问。“中国农工商没有发达的原因,总是因为无学问。”尤其是缺乏理化等实用学问。“理化科,是中国最缺的学问,向来无人研究,所谓工艺腐败,实业不败,皆是理化未明的道理”。因此要强国,要富民,还当先从教育入手,尤其是实业教育。“国势之强弱在人才,人才之消长在学校,环球各国竞长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二十世纪者,经济竞争之时代也,处经济竞争之时代,不欲救中国则已。欲救中国则不可不讲求实业,欲讲实业则不可不究心实业教育。”
那么,如何“究心实业教育”呢?当时的舆论报刊进行了广泛讨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究心实业教育”就是大讲格致之学,广泛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申报》曾举出三条具体的应急措施:一是筹集巨款,派遣留学生“经赴西国专门学堂专习工艺诸学”二是从小学开始增设机械、制木等课程。“通国各小学校,宜增设机械、制木二科,多诸万物缩型,为之讲解其构造之理,复以小木小机令儿童仿造之,分合转动引机牵线,习之极度熟,长而别具匠心,自能精思日出特别新器。美国各小学即有此二科,吾国似宜从速仿行之。”三是广泛设立实业学校,并访求专门名家以重资聘之任教。例如,聘请美国的电气、德英的枪炮船舰方面专家名匠,集思广益,促进中国实业教育的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提倡科技教育、实业教育的代表人物中,蔡元培、张謇两人的影响最为巨大。他们既有思想主张,有身体力行,对我国早期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筚路蓝缕之功。蔡元培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即开始服务于注重现代科学的新式教育。辛亥革命后,出任教育总长,在报上公开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主张实行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里的“实利主义教育”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科学知识及科学技能的教育。蔡氏把实利教育作为富国强兵、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措施,认为当前中国工业不发达,人民贫困,因而注重“实利主义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他把算学、物理、化学、博物学等自然科学,乃至烹饪、缝纫、金木、土工等都列为实利主义的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