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思想与辛亥革命思潮(3)

辛亥革命网 2011-03-05 00:00 来源: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周辉湘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尊王攘夷”思想是王船山对清王朝态度,船山思想与辛亥革命思潮,

   国粹主义的代表人物如章太炎、邓实、黄节、刘师培、陈去病、马叙伦等辛亥革命的思想家和活动家,对船山学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对国学极其推崇。他们的文化主张,反映了知识界面对席卷而来的“西化”浪潮,深恐国人将失去民族精神,希望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激发民族自信心,抵御外来侵略而“保国保种”。由于这些人大多受过西方近代学术思想不同程度的薰陶,其所倡导的“保存国粹”,尽管仍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依恋感,但在文化建设的取向上,已表现出明显的近代意识。他们提倡诸子学,弘扬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学说,把发扬国粹看作是“复兴古学”,甚至比之于如欧洲的文艺复兴,而不是如封建守旧派那样以保存国粹来维护封建礼教。国粹派在宣传古代的思想文化的同时全力颂扬明末清初的反清志士,《国粹学报》经常刊登他们的照片、传记,研究他们的论文,重新出版这些人的著作,提倡国粹主义,适应反清革命。他们通过研究和宣扬国粹,弘扬古代“夷夏之防”的种族观念。确实,20世纪初年,“反满”口号已经和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较之于明末清初有更深厚的群众基础。国粹派从明末清初的思想武库里重新搬出旨在“反满”的“夷夏之防”的理论,并按他们

的政治要求注入了许多新内容,这就使保存国粹有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使国粹主义有较大的社会意义,为许多人理解和接受,较广泛地传播开来。黄节在《国粹学报叙》中强调:“昔者欧洲十字军东征,弛贵族之权,削封建之制,载吾东方之文物以归,于时意大利文学复兴,达泰氏以国文著述,而欧洲教育遂进文明。昔者日本维新,归藩覆幕,举国风靡,于时欧化主义浩浩滔天,三宅雄次郎、志贺重昂等,撰杂志,倡国粹保全,而日本主义卒以成立。呜呼,学界之关系于国界也如是哉!”国粹派看到欧洲文艺复兴、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使他们迅速走向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因此,中国也要师学欧、日,步其后尘。许守微强调:“欧洲以复古学,科学遂兴;吾国至斯,言复古已晚,而犹不急起直追,力自振拔,将任其沦坟典于草莽,坐冠带于涂炭,侪于巫来由红楼夷之列而后快乎?”15章太炎甚至在资产阶级革命宣传活动中,更把“复兴古学”当作主要议题。

    他们进而想通过研究国粹,从古代学术文化和典章制度中寻找改革政治的答案。孙中山长期的政治夙愿是“改良满洲往日专制政体,变为支那共和之政体”。他的思想更多的是受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接受美、法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模式。但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而言,在革命高潮来临之际,西方民主政冶学说介绍得还不够充分,革命派对民主政体的了解也很肤浅,资产阶级的民主理论并没有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共和观念更没有深入人心,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没有充分利用西学这个思想武器去抨击封建的思想文化,对社会影响更大的还是国学理论。特别是章太炎这样的国学大师,更认为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有许多是“合乎”或“近乎社会主义”的,而西方政治制度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改革政体的关键是从“国学”中寻找中国固有的制度加以改造。国粹论者强调“学”为“国”本,“存学”即“保国”。保存国粹的目的是激发爱国感情。因此,他们推崇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反君权和民族思想,把建立民国理解为国学复兴。邓实宣称:“民国之成,半由国人言论心志所造,而其精神之胎育,实出于明季二、三遗民逸老心力之为。”诚然,当时主要的任务是“革命排满”,推翻清廷,实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国粹派利用“复兴古学”,唤起人们反清热情。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指导,国粹主义弘扬民族文化,尤其是阐发汉族优秀文化,有助于激发和提高人们的民族感情和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

    在资产阶级革命风潮中,国粹主义思潮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清朝专制统治,主张民主共和,宣传研究民族文化,激励民族精神,对民主革命起了巨大的宣传作用。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试图利用国粹主义理论为指导,势必影响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作为辛亥时期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国粹主义的矛盾性十分突出。它既要实现反清革命,就不可避免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学说,国粹派没有公开抨击西方文化,但思想深处与西方文化是排斥的,在宣扬国粹的过程中批判“欧化主义”,否定西方文化在反清斗争中的作用。在反对“伪儒学”中对封建主义文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而弘扬的国粹又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试图在大量保留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中对社会进行近代化改造,势必造成在理论和行动上的保守主义趋向。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