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要辛亥革命风云(3)
辛亥革命网 2011-09-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陈益民 查看:
民国元年(1912年)3月,同盟会高要支部迁到肇庆城内。7月,宋教仁主持召开同盟会本部大会,决定以同盟会为骨干,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等四个小党派,组织第一大党,定名为国民党。8月25日,国民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会议选举孙中山为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等人为理事。同月,同盟会高要支部改为国民党高要支部,支持国民党人参加议会选举。民国2年(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4月为发动内战签订2500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合同。7月上旬,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党会议,决定兴师讨袁,成为二次革命的领袖。由于讨袁军是临时组织,仓促上阵,军事实力单薄,独立各省也缺乏统一的部署和领导,致使二次革命本身非常脆弱。7月18日,陈炯明在广东宣布独立,但无法控制局面,内部矛盾重重,被袁世凯收买的军官态度消极,反对独立。袁世凯任命龙济光为广东宣抚使,率兵进攻广州。驻肇庆的肇军标统李耀汉与龙济光联名反对陈炯明,梁迈任肇阳罗绥靖处督办,扩编肇军至15个营,李耀汉成为肇军司令官。8月,龙济光从梧州进驻肇庆,进而占领广州,出任广东都督,成为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11月,国民党高要支部被迫解散。
二次革命失败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开始黑暗统治,龙济光也在广东扩充武装,驱除异己,残杀革命党人,摧残民主,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民国3年(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派邓铿回粤领导反袁讨龙。民国4年(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布命令,承认帝位。13日,下令将1916年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于元旦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登上皇帝的宝座。袁世凯破坏国会、毁弃《临时约法》、卖国独裁、复辟帝制的活动,遭到了人们的反对,全国各阶级、各阶层的反袁斗争,继二次革命之后蓬勃兴起,形成了反袁联合阵线。曾任袁世凯总统府顾问的陈焕章也反对帝制,走避回乡。12月2日,孙中山委任朱执信为中华革命军广东司令长官,在澳门组织秘密机关。邑人黄范一出任中华革命军肇罗区第七支队西路司令,民国5年(1916年)1月在金利圩设立司令部。留德博士吴配基(水坑人)应孙中山之邀从山东回到广东,协助采矿和研制武器。3月下旬,肇阳罗镇守使李耀汉决定讨龙反袁,通电以中华革命军为友军,与桂军一致行动。4月6日,龙济光被迫宣布广东独立。12日,发生海珠凶杀事件。孙中山决定武力讨龙,但梁启超、陆荣廷主张与龙济光妥协。17日,陆荣廷率桂军到肇庆。19日,与龙济光达成在肇庆成立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等五条协议。5月1日,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在肇庆中学成立,岑春煊任都司令,梁启超为都参谋,章士钊为秘书长。莫荣新率部到肇庆,任护国军第三师师长兼肇庆卫戍司令。5月8日,独立的滇、黔、桂、粤在肇庆成立中华民国军务院,宣告行使一切国事大权,云南都督唐继尧为抚军长,梁启超为政务委员长,在一定程度上联合了各种讨袁力量。同年,邑人梁寒操、余汉谋加入中华革命党,参加讨袁斗争,林烈也从保定军校返回广东,担任援闽粤军司令部上校参谋。孙中山致电岑春煊,表示共同讨袁。但军务院实权均操于桂滇军阀之手,排斥中华革命党及其军队。
5月12日,李烈钧率部来到肇庆,因龙济光拒绝滇军入广州,于是经三水到潖江口,转韶关,龙济光令镇守使朱全福阻击。滇军南下源潭击败龙济光,进逼广州。吴配基在广州配合李烈钧部设立研制武器机构,因一次弹药意外爆炸事故,27岁的配基当场牺牲,葬于黄花岗附近。6月1日,李耀汉等35名护国军将领发表誓师宣言,表示非袁退位决不停止军事行动。5日,肇军出师北伐。6日,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下令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实现了护国运动的目标。7月14日,护国军领导人认为袁世凯已死,宣布撤销在肇庆的中华民国军务院。25日,孙中山通告中华革命党国内外支部停止军事行动。10月2日,陆荣廷在肇庆通电任广东督军。
黎元洪虽任大总统,但中央实权操于国务总理段其瑞之手。皖系军阀段祺瑞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引起大总统黎元洪与直系军阀冯国璋及其他军阀的不满,终于发生了黎元洪的总统府与段祺瑞的国务院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即“府院之争”。民国6年(1917年)7月1日,盘据徐州的张勋趁机率部进入北京,迫使黎元洪解散国会,复辟帝制。段其瑞到天津组织讨逆军,打败张勋,重掌北京政府大权,对外卖国,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同月19日,孙中山到广州开展护法运动。滇桂军阀为了对付北洋军阀的武力统一,保存、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地盘,表面上拥护孙中山。8月25日,南下广州的原国会议员150多人召开非常国会,决定成立军政府。9月1日,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为元帅。10日,护法军政府成立,广东省长李耀汉任筹饷总办,邑人黄范一任大元帅府少将参议。秋,李耀汉在西教场设肇军讲武堂,肇军扩编为22个营,陈铭枢、陈济棠时在肇军任营长。然而,陆荣廷等滇桂军阀破坏北伐和支持孙中山的武装力量,分裂军政府和排挤孙中山。民国7年(1918年)1月,北京政府任命广东省长李耀汉为广东督军,李耀汉退居肇庆,保持中立。孙中山派朱执信到高要联络肇军反对桂系莫荣新。5月4日,滇桂军阀操纵非常国会,修改军政府组织法,取消大元帅,改设七总裁合议制。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民国9年(1920年)7月,孙科奉孙中山令派人策动停在肇庆大码头的江大舰起义。8月,孙中山为了继续护法,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下令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率部回师广州。12日,陈炯明在漳州誓师,分兵三路发动对桂系的进攻。25日,驻肇庆的林虎部增援东江桂军。11月初,粤军在四会、高要交界的罗坑迳和禄步青龙山阻击从粤东败退的桂军。15日,粤军占领肇庆。28日,孙中山返回广州主持政局,重新恢复护法军政府。民国10年(1921年)4月,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在广州举行,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撤销军政府,孙中山当选非常大总统,再次举起护法旗帜,这就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开始。6月,孙中山下令发动粤桂战争,陈炯明坐镇在肇庆的援桂粤军总司令部行营,指挥各部向广西进军,林烈也参加了这场战役,为打败桂系、统一两广作出了贡献,后授陆军中将衔。之后,孙中山积极整军北伐。10月15日,孙中山乘宝璧舰到高要,旋赴广西桂林筹划入湘北伐。时任陆军部长、内务部长的陈炯明却与湖南军阀赵恒惕结成反孙联盟,暗杀了拥护孙中山的粤军参谋长邓铿,还囚禁财政部次长兼省财政厅厅长廖仲恺,在后方牵制北伐力量。民国11年(1922年)3月,孙中山在桂林大本营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回师广东。4月20日,孙中山乘江汉舰从梧州到高要,21日在肇庆批准陈炯明辞去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及内政部长等职。随后抵广州,继续争取陈炯明参与北伐。6月15日,陈炯明叛变,陈炯明所部4000多人围攻总统府。孙中山冲出包围避入宝璧舰,次日转永丰舰(后改称中山舰),指挥反击,在珠江坚持50多天。8月9日,因孤军无援被迫离开广州前往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从两次护法运动失败中认识到,要使革命成功,须寻找新的道路。9月,在苏俄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下,孙中山开始改组国民党。民国12年(1923年)1月4日,孙中山通电讨伐陈炯明,令杨希闵的滇军和沈鸿英的桂军入粤。10日,占领肇庆城,16日占领广州。26日,沈鸿英在广州制造江防事变,孙中山部署讨沈。2月10日,粤军47师吕春荣部反沈,围攻固守肇庆城的沈军张希栻部。2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行使职权。4月16日沈军公开叛变。大本营所属讨贼军第3师陈天太部、民军周之贞部和陈策江防舰队与沈军张希栻部在肇庆城展开拉锯战。5月6日,孙中山令西江讨贼军总攻肇庆城,占领狮岗炮台。16日,大本营参谋长蒋介石与讨贼军总指挥魏邦平等在广利圩召开军官会议,撤西城之围。18日黎明,粤军第1师在水师营宿国书院发电引爆麒麟街城墙,炸崩15米,以蔡廷锴为队长的攻城先锋队200人,乘势从缺口冲入城内,并打开各城门,各路粤军与沈军剧战2小时,占领县城。6月,大本营在肇庆设立西江善后督办处,第1师师长李济深任督办。7月下旬,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乘船到高要,游览鼎湖山,在飞水潭游水,畅谈建国方略及北伐大计,手书“众生平等,一切有情”的大字条幅赠寺僧。
后记:纪念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高要人民为纪念他,决定修建中山纪念堂。民国18年(1929年)动工兴建,次年竣工。与广州中山纪念堂同年修建,但早一年竣工,是全国修建最早的中山纪念堂之一。纪念堂为中西结合殿堂建筑。大堂南北坐向,砖木结构,人字型屋脊,金字架式木梁,正门有三级台阶,门庭两旁有两根大理石石柱支顶着屋檐。大堂东西两侧各开设两排大木窗,上排8个、下排6个,东侧中间开一大门。堂内南边建有舞台,北边建有约10排座位的楼座。大堂前有百余米长的通道与城中路相连,中段有用花岗岩筑成的三孔石牌坊。1980年,大堂改造为高要县电影院,建筑面积542平方米,座位918个。1994年10月改为高要市“老干部之家”。纪念堂木梁瓦面更换为钢架铁皮瓦后,原建筑仅存四壁、门庭和三根牌坊花岗岩梁柱。“老干部之家”搬迁后,现仍存花岗岩石柱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