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国”与“教人”(8)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汤奇学 陈宝云 查看:
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历史的行进又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自身的延续性、发展性。这延续性与发展性又无一不反映在时代代言人身上。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胡等人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是对辛亥时期严、梁等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胡适说:“我个人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尤其是“《新民说》诸篇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领略到新民的意义主要是改造中国的民族,要把这若大的病夫民族改造成一个新鲜活泼的民族”。)陈独秀这一时期的著作中也随处可见梁启超思想的踪迹。
前者揭开序幕并启发了后者,后者则实现了对前者的超越。辛亥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有其深刻之处,但总体上仍处于个别、霉散的状态;宣传“新民”思想的主要阵地也只是占了偏居横滨的《新民丛报》之一隅。《新民丛报》其时以宣传改良主义的政治改革为主要内容。它必然招致是各路政敌的禁止与围攻,其改造国民性思想最终淹没于政治斗争的喧嚣,而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在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气氛中,以对如何从“根本上救亡”问题的更深切的把握,自觉地抓住启蒙的主题,在对国民性更深刻、系统的检讨的同时形成了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中心阵营的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们本着“不谈政治”的精神,高举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旗帜,向青年灌输现代资产阶级理念,以培养具有现代文化和现代意识的新青年,并最终使中国进入现代,其影响远胜前一时期。孙中山说:“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惟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远者,可无疑也”。由此,他深受启发表示要重视思想宣传。他说:“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日‘革心’,皆此之故。故此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