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文化事业70年

辛亥革命网 2019-10-24 09:39 来源:团结报 作者:张召鹏 查看:

70年来,中国文化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展望新时代,我们坚信,中国文化建设将呈现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局面,焕发出无限生机。

《英雄儿女》的海报

  1、文学:继承传统 面向时代

  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文学院演讲时,他坦言:“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纵观新中国70年来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从历史传统中汲取思想力量,从时代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是无数优秀作家的共同选择。

  事实上,早在20世纪40年代根据地、解放区时期,按照毛泽东同志指引的文艺方向,广大作家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民间资源,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一文学创作思路,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作家所继承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红旗谱》《红日》《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小说,《回延安》《甘蔗林——青纱帐》等诗歌,将这种文学创作思潮发扬光大。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文学进入了反思时期,一大批老作家在作品中呼唤曾经被压抑的人性,歌颂真善美的情感,而返乡知青,直面时代给予的磨砺和迷茫,书写特殊的青春记忆。与此同时,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路遥的《人生》及《平凡的世界》,则直面生活现实,记录时代的发展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汪曾祺、铁凝等人从中国古代诗文传统中汲取滋养,使其作品呈现出诗化、散文化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冯骥才、邓友梅、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贾平凹、莫言等作家开始“文学寻根”,以传统的文化思想和民俗民间文化立意取材,探讨中国文化精神。受到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先锋派作家马原、残雪、余华、苏童等,在文学形式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欧阳江河、西川、海子等诗人,则将个人的思考与对世界的对话作为创作指向,为中国诗歌增添了无穷魅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相当多的作家把创作的目光投向了现实人生,从日常琐碎中体悟生活的本质。无论是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等“新写实派”还是王朔、王小波等作家的幽默书写,都为读者奉献出了优秀的作品。从20世纪90年代到如今,中国文学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格局,中青年作家、网络作家群,都在文坛拥有一席之地。回归本土、重视传统成为当下文学创作的趋势,面向时代、对话世界也成为作家们的不懈追求。刘慈欣、郝景芳、曹文轩等作家的科幻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蕴含着独特的中国元素,具有直面时代的思索和对话世界的勇气,在国际上屡获大奖。

  2、艺术:反映时代 引领风尚

  从2019年初到现在,全国各地群众纷纷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其中最流行的庆祝方式是“快闪”。在无数广场、车站、校园甚至是在车厢、机舱,人们伴着音乐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我和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我们都是追梦人》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不同时段的代表歌曲。广大群众用一场又潮又暖的歌曲串烧快闪,用最潮的方式,唱出心底的梦想,表达对祖国的美好祝福。

  这些广为传唱的歌曲,飘过70年,润泽了几代中国人的心灵。在改革开放前,红色革命歌曲,如《英雄赞歌》《北京的金山上》《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颂祖国与中国共产党的歌曲是当时的主流。改革开放后,中国歌曲发展更加多元化,《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海啊故乡》《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通俗音乐,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乡恋》《军港之夜》《让世界充满爱》《一无所有》等流行音乐,以独特的姿态加入歌坛的交响;《信天游》《我热恋的故乡》《黄土高坡》等汇聚成“西北风”,显示了中国音乐的强大张力。人们用《绿叶对根的情意》《今天是你的生日》,表达对国家的深切眷恋,用《爱的奉献》《好人一生平安》,呼唤人间真情。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接受港台音乐的同时,也对《弯弯的月亮》《同桌的你》《涛声依旧》等赞不绝口。

  进入21世纪,中国音乐产量之多、队伍之庞大、类型之多元也是超越以往。无论是港台歌手还是内地歌手,无论是“嘻哈”“饶舌”等曲风,还是“中国风”式的歌词,在乐坛都有一席之地。中国音乐更加人性化、通俗化,诸如《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最炫民族风》等,不仅是街头广场舞群体的最爱,也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之间传唱。伴随着《超级女声》《中国好歌声》《我是歌手》等节目,一批草根歌手走向更大的舞台,可以与刘欢等大牌歌手同台。

  新中国的成立,不仅为戏剧事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生态环境,也为戏剧发展提供了改革的各种挑战。随着专业化、正规化院团的建设,舞台艺术质量迅速提高。表现革命和建设生活的作品,如《战斗里成长》《万水千山》等不断涌现,而老舍《茶馆》作为现实主义与民族化相结合的艺术精品,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话剧代表作。戏曲界则在“推陈出新、去芜存精”思想和“三并举”方针指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整理改编和创新工作,通过激发戏曲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通过重塑舞台形象表现现代生活,涌现出了《杨门女将》《花木兰》《红楼梦》《刘巧儿》等优秀剧目,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